分类: 音评影论 |
一部探讨生命价值的影片
——观美国故事片《返老还童》有感
这部片子是孩子回来以后极力推荐给我们的一部片子,据孩子说这部片子上映以后,反映强烈,已经被推荐为参加奥斯卡电影节获奖影片。听孩子对这部片子的溢美之词,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毕竟孩子的审美与我们有着差别,完全是现代理念的孩子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我们,很难在一些审美价值上有所融通。
孩子在小城的影像摊上发现了这部影片的盗版带,买了回来,主动要求全家人一起组织收看,没记错的话那一天应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那天晚上,在孩子的急力催促下,我们忙完自己的家务工作,一起坐在那里认真地观看。
其实孩子已经从网络上看过这部片子,而且是原版带,这部片子在放映时,孩子发现这部片子的中文翻译非常糟糕,可以形容成驴唇不对马嘴,用孩子的话英文发音差一点就成了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几度孩子让我们停下来,等她买回正版的光盘再看,被我一口否决了。随着故事的进展,英文发音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观众根据情节的发展,也会感受到一种东西,就这样孩子在一旁充当翻译,不定时地翻译上几句,让我将这部探索生命价值的影片看完了。
说实话通过看这部片子,对孩子的审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部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并非是现代观念的一个组合,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起始走向他的终点。当然这部片子讲述的故事,整整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它通过影片的主人公黛西临终前的回忆开始,将整个故事的线索用时间穿插的形式来记述,把遥远的过去与现代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拉来拉去,把历史拉近到眼前,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意。
作者选用的手法非常的特别,讲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从不同的时间跨度上去写,影片的主角本杰明·巴顿生于本世纪初,这位刚刚降生就被遗弃的孩子,被一位养老院里的黑人女青年,捡到后将他抚养起来,他出生时的模样完全是一个像八十岁的老人,导演非常有意思地把这样一个人,塑造成一个返老还童型的人物,而其他的人都是在顺时针的生活方式里面。
本杰明·巴顿在黑人“妈妈”的精心照顾下,融进了那些老人的圈子,因为他的模样和肢体残疾的程度,也俨然像一个十足的老头,但是导演将这样一个看似老人的小孩,将他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那种欲望表现得恰到好处,为他的以后的发生的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毕竟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事情,要想让观众喜欢和理解,导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还好即便是感觉有些情节搞笑和不近情理,但是导演在表现时用宗教的形式来衬托,倒是有了精神寄托以后的那种精神力量能战胜自己身体的残疾。特别是在表现本杰明·巴顿在宗教洗礼上,在牧师的训导下站起来行走的那段情结。
身处养老院的本杰明·巴顿在那里看到了一个个老人的离去,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老人的葬礼,但是对于一个逐渐开始返老还童的他来说,对已知的世界了解甚少,特别是当人家向他谈起最为诱人的性时,他更是一无所知。随着他身体残疾程度的改善,他拄着拐杖也能与养老院的人们外出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与一位在养老院里的老人的孙女黛西相识了,当时本杰明·巴顿十一岁,而黛西六岁,他们的相识可以说是两小无猜,导演为他们以后走到一起,为他们命运中的冥冥,同样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本杰明·巴顿扔掉双拐以后,他试探着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条商船上当水手,由于他的勤劳和与世无争,很快地得到了船长的好感,而这位船长曾是一个十分向往做艺术家的人,但是命运却让他当了这样一位船老大,在艰苦的环境中劳作着、辛苦着、快乐着。也是跟着他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大千社会,了解了女人的滋味。
逐渐健康年轻的本杰明·巴顿,再也受不了养老院里的那种安逸生活,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下,感受一番。他告辞了妈妈,同样也离别了心爱的人黛西,他答应黛西的请求,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与她保持联系,本杰明·巴顿做到了这些,他回到了那艘货船上,跟着那条船走了不少地方,有了不少见识。学会了饮酒作乐,学会了找女人,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年轻帅气的人,他的魅力从那时起彰显起来。
影片在演到他成为海员以后,曾经在某一个地方,本杰明·巴顿深深地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彻夜长谈中,他了解对方是一位游泳健将,但是曾经在横渡中失手,心里面蒙上了阴影,他们的相互情愫,使他们很快地找到了相互的感觉,坠入爱河,那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认真地去爱一个人,但是对方的老公是一位情报人员,很快她就从那里消失了。
故事整个跨越了上个世纪,影片一上来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当本杰明·巴顿到商船上做工的时候,又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船长是个爱国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全体船员都一心跟着他为国家的利益参战。但是现实告诉了所有的人,热血与战争的残酷不是一回事,战争的疯狂已经失去了理性,当本杰明·巴顿在主船舱里发现了船长的时候,船长的一席话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思考,在临死前他才知道,相对于和平来说,相对于普通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生命更有价值。
从战争中幸存的他,再一次回到了自己那个养老院的家,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他自我感觉和平真好。也就是在这时,黛西的亲人告诉他,黛西放假回来了,这两天就要走,让本杰明·巴顿去看一下。当黛西看到已经是英俊潇洒的本杰明·巴顿时非常的高兴,他们相约到了城里,在那里他们相互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这时的黛西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芭蕾舞演员。借着酒劲黛西向本杰明·巴顿发起了感情的攻势,但是已经成熟的他对黛西的这种“急不可耐”表现出了一种不屑一顾,这也大大挫伤了黛西的情感。
当本杰明·巴顿的父亲找到了他,向他讲明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希望他来接受遗产,那时他的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在他父亲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本杰明·巴顿抱着他来到了大海边,让他看东方第一缕光芒,预示生命的生生不息。送走了父亲,变卖了他父亲的工厂以后,他到纽约主动去找黛西,他突然明白了黛西对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情感是真挚的。
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天不随人意,在纽约的剧院里,他找到了黛西,但是那时候的黛西已经是一个名人了,所有的人都围在她的身旁,此时的本杰明·巴顿已经不再是她心中的唯一,这让本杰明·巴顿非常的失望。
西方人同样也讲“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历经几次的“错过”,黛西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不能再跳芭蕾舞了,她主动地找到了本杰明·巴顿,他们终于从那时起走进了相互的心灵深处,他们相爱的时间交汇在他们四十岁的那个时间段。随之以后孩子的降生,更现实的问题又摆在他们面前,本杰明·巴顿越变越年轻,而黛西却一天天的老下去,这种回避不了的现实,让本杰明·巴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自己的遗产留给孩子和对象,自己净身出门四处飘流闯荡。这时候发回来的名信片,已不再是给黛西的,而是改为了他的女儿。
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影片的结尾处,本杰明·巴顿已经变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警察在他的包里找到了黛西的通信地址,当黛西来到收养院时,这时的本杰明·巴顿已经完全忘记了过去,影片快结尾处镜头是一位老逾古稀的老人,抱着一个婴儿,那个婴儿在注视着抱他的人之后,闭上眼睛。知道这是预示着本杰明·巴顿的死亡,回到从前。
镜头的结尾处,导演把镜头切换到每一个与本杰明·巴顿有过接触的人,用这种追忆来表现生命中的各种形态,来预示生命的可贵。导演的表现方法独特,引起观众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思考。这倒让我想起了塞内卡在他的《论天命》一书中的那段话:“普通个人,即便才能一般,也会取得成功。但是战胜灾难和面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只属于伟大人物。永远心满意足,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这无疑是对自然的一知半解。你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但是倘若命运没有给你机会来证明你的价值,我怎么知道你的伟大呢?如果一个人要认识自己,他必须被验证,除了试验,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够完成什么。有一些人情愿把自己交给慵懒的命运,当他们的价值快要被遗忘时,却希望有机会到处宣告自己的价值。”我们也许同样在宣告着我们生命的价值,但是这又何妨?
这是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片子,是一部探讨生命哲学的片子,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片子,更是耐人寻味的片子,谢谢女儿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