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让我想起中国作家精神
———读《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散文卷2有感
假如这次身体有小恙入院后,有人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有两点,第一让我头晕目眩的感觉得到有效的控制,感觉恢复到一身轻的状态中。第二就是借着渐渐康复的身体和精神,在静谧的病房里将这本《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散文卷2看完了。
自己这些年也号称自己是一个读书的人,实事求是也确实看了几本闲书,但是自己知道我看的书,涉及面太窄,特别是关于作家方面,特别是近当代青年作家的作品的阅读上和了解上十分的欠缺,到现在来看不仅仅是遗憾,而是自己的无知。假如不是高瘦人老师赠送给我的这套丛书,恐怕对这些在中国文坛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让自己的蠢笨而遗漏。
当把这本书看完以后,自己最深刻的感觉,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不仅如此,每一个作家都有着他们的特点,有思想型的,有技巧型的,有情节型的,他们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给了不同口味的读者的最大的可选择性。我想这也算是百花齐放的效果吧。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将这些各具特色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同样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编辑和出版社。他们用文人的胆识,将代表中国文人不同特点的艺术特性和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摘选出来,特别是那些首次刊登的作品,公正地将一个伟大的作者所撰写的伟大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假如我不读这部丛书,我不会知道让我痴迷的作家、艺术家、哲人高尔泰,从他的洋洋万言中,我知道了文字力量的内涵是什么,在他带着鲜血的文字中,我知道内心仇恨可以用一种看似平淡,但却有如熔岩般的方式来倾诉,用一种犹如琴声倾诉般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凝重。
张中晓是本部丛书中第一个被介绍的作家,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通篇的作品,但是编辑摘录他的“思想火花”的那些警句,足以让我们了解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坎坷的人生。他的早逝确实是一件憾事,但是在那个非理性的时代,他的离去也是他的万幸。“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国家的尊严,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这句话时隔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追寻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不就是在逐渐地实践作家张中小的期盼的社会形态吗。
不怕别人笑话,王小波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涉及,同样为他的文字所吸引,他的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特定的社会形态里,我们的所作所为真的不如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他是一个代表自由的象征,是对那个时代的嘲弄,特别让我们哑然而笑的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学会了汽笛的叫声,给那些希望早回家的人们带来福祉。最后的结局也出人意外,那只猪冲出了“突围”,摆脱了被杀害的命运,成为了一只真正意义上的野猪。作者知道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竟然出现了这样一支无视对生活设置的动物感到惊讶,他不无嘲弄地写道:“我到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这些作家中徐晓专门写了对他作品的感受,而一平的作品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我能感受到他文字功力的厚重,他的大气和深邃的目光。刘亮程带着他作家的天分,带着他与传统作家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他特有的文字和作品的特色。《先父》、《一只虫子的死》,前者用文字讲述了父亲在自己的心里厚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从自己推及到早已模糊的父亲,通过自己逐渐把模糊的父亲一点点的复原。而《一只虫子的死》则写出了一个命运的理性思考,蚊子最后的贪婪,又何尝不是人的贪欲。
作家夏喻比我小两岁,但是通过他的作品,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煤矿生活在他的笔下,写得活灵活现,看到了最真实矿工的生活的真实,这源于他曾经的矿工身份和经历,他把艰辛和黑暗的矿下生活与内心中寻求光明的性格相互对比的去写,形成了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
我想读一本书,能找到自己的感觉,能找到吸引我的那些情节,兴许这就达到了开卷有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