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音评影论 |
一个发生在贫困农村里的故事
——看国产故事影片《残月》有感
这部片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陆川编导的片子,这个因拍《可可西里》而名声大做的导演,在那部片子以后,拍摄了这部农村题材的片子,从宣传报道中我们知道,这部片子参加了“嘎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和“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参展作品。自己同样是犯了印象主义的毛病,误认为嘎纳奖就是电影的最高水平,岂不知参展作品与获奖作品是两回事情,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在音像商店里看到了这部片子,没加思索就买了回来。
当自己把这部片子作为新年学习观摩的影片之一的时候,自己还郑重其事地想到,一定要找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去看,如同看了一本名著一样,受益匪浅。然而当我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往下走的时候,发现这部片子并没有像影片解说词说的那样好,自己想象与实际效果有着巨大的差距,即使这样自己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整部影片。
作者想通过描述中国贫困地区农村里的真实情况,来反映发生在那里的一些恶性案例是因为农民的法律缺失和贫困落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中国农村的现状。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在嘎纳电影节里参展,估计就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真实现状,让那些脑满肠肥的阔佬们找到一种惊讶的感觉。
片子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写了两个杀夫案,影片一上来就演了在一个贫困偏远的农村,在农田的一口水井里发现了一具男尸,经公安局刑侦部门的紧密侦破,终于抓到了杀夫的罪犯,是同一个村子里的两个男女,为的是追求真正的爱情,他们作案前攻守同盟,但是在警方的强大心理攻势下,那个男的先招了供,一出杀夫的案件也就此告破。
再是在那个村子里还有着那么一家人,丈夫是一个嗜酒如命,又喜欢赌博和沾花惹草的人,他对自己年轻美貌的妻子,总是看不惯,动不动就是拳脚相加,显示出农村里特别强调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样子,总是想方设法摧残自己的对象。作为被父亲逼着嫁到这个大户的媳妇崔英,已经是忍无可忍了。
在这个村里的民办小学里有一个教体育的张老师,一直对崔英有好感,而且主动地追求她,他们在暗地里好了起来,张老师为崔英的境遇愤愤不平,发誓一定要帮助崔英。随着时间的推移,崔英发现自己怀孕了,被她丈夫知道了以后,一顿毒打把崔英杀夫的念头催发了起来。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老师和他的儿子锤子。
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直接写杀害的过程,而是在公安局得到报案以后的侦破过程,来一点点揭开事情的真相,有点像侦探片子一样。在她丈夫一次酩酊大醉回到家以后,她用心地给他做了饭,特意给他买了酒,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崔英把给丈夫的碗里放上了安眠药,装作关心的样子,把稀饭让丈夫喝了进去。
几天后警察拉着崔英和孩子到邻近的村子去辨认尸体,崔英见到自己的丈夫尸体后号啕大哭,装作十分悲痛的样子,给警察造成了一种假象,也许这是导演有意识的安排的情节,不然的话平铺直叙的去演,就成为了案例了,故意加入点玄机。在这之后公安局随着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越来越发现崔英与这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公安人员来到她家时,表现出来的慌张,让公安人员越发坚信崔英有重大嫌疑。
公安局负责人也是一位女性,她在整个案件里知道了杀夫的真正原因,她相信崔英一定会投案自首,果然不假崔英在最后看望了年迈的老父亲以后,投案自首。自己的孩子和张老师也先后被抓了起来,愚昧无知的崔英再三恳求公安机关将张老师和他的儿子放了,由她一个人承担,最后的结果是,她被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张老师判了死刑,立即执行,她的儿子锤子判了十五年。
影片演了两起杀夫案,第一个案例大家不知道它真实的内情,而第二起杀人案,却成为了解杀夫案的一个说明,两起案子如出一辙,女主人公在家里深受丈夫的折磨,却无法改变这种境况,死守一生的是她根本不爱的人,而自己钟情的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她心里喜欢的人也只能在私下里,这种压抑最终造成了杀夫的必然结果。在他们心中正因为不懂法律,不知道自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是采取了逆来顺受的通常做法,更助长了农村里的这些案件的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就成为了唯一可以选择的路。
镜头最后用一种强烈的白光照射着崔英的脸,逐渐的这张苍白的脸,在白色的强光下逐渐的消逝,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片子到此为止。我知道那强烈的白光有着它的寓意,一个是预示法制的苍白,一个是在贫困农村里的传统势力下对爱情追求的苍白,那清脆的枪声响在敲击我们良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