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79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关算尽终害己

(2009-01-06 05:09:31)
分类: 读书随感

机关算尽终害己
——读作家周雁羽新作《随风飘荡》有感

  周雁羽寄来她的这部新作《随风飘荡》有一段时间了,我把它放在办公室的案头上那一堆书籍的顶端,但我并没有急着去翻阅,因为知道这种搁置,实际上是一种对阅读渴望的积蓄。这些日子,我在她的博客里,读到了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是那样的肯定,充满了赞誉之词。我觉得,所有的赞扬都不为过,作者本身具有这种写作的实力。
  就这样拖至今日,才将阅读这部作品的计划列上工作日程。趁公休日,我躲在家中,一气呵成。
  情节并不复杂,整部作品看完,感觉像是听了一首现代交响乐,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今天,更具体地说,就发生在我们这座美丽的小城中,一些场景设计和安排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并不陌生,包括书中的一些人物,好像也生活在我们身边,你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她与他,好像是昨天还聚在一起的那帮臭味相投的文化人。作者从自己的审视角度,记述了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事情,写出她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曾阅读过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秋千女人》。我感觉《秋千女人》与《随风飘荡》是风格迥异的作品,虽然主人公都是女性,但是作者表现他们的角度却绝然不同。《秋千女人》中的主人公苏秋千是中国勤劳善良,坚韧不拔,而又命运多舛的母亲化身;而《随风飘荡》中的女主人公蓝妮则是一个自私自利,机关算尽,良知泯灭的女性。
  也许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的一种综合,或许是一次凝练吧。作者塑造的蓝妮这样的人物,在当下这个急速发展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里并不难见,蓝妮的品行是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同样也代表着那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挖空心思来满足私欲的共性。作者揭示了人性善良的另一面:丑恶,展示了在物欲横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赤裸裸的欲望。
  整个作品的主线是围绕着主人公蓝妮而写,从她在卫校上学期间的初恋,到参加工作以后工作和情感的发展变化,从她身边走过的男男女女,构成了蓝妮短暂一生的写实。她的一生正像书名一样随风飘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水性杨花。当然,假如这个社会中没有那样一些对蓝妮别有用心的人,也不会有蓝妮充分利用她自有资源的可能性,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作者不过是把蓝妮作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正在卫校上学的蓝妮,在假期回家的火车上结识了她第一个男朋友李孟,李孟正逢青春期躁动期,看到对面坐着的这个俊秀娇小的美眉,从心里涌出一种冲动,在得到对方回应的前提下,这个本应是去看朋友的人,竟神不知鬼不觉地跟着蓝妮回了家,一住就是一个假期。这一对青春萌动期的少男少女,可以想见,必然走到了一起。
  本身家境复杂的蓝妮,遇到了自认为是钟爱他的“白马王子”,当然是决计不会放过,开学以后便住到了李孟家里,即便李孟母亲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在她母亲的直觉里感觉到这个女孩子绝非“凡人”,应该是他们家的克星。但是,李孟的态度让他母亲无法直截了当的赶她出门。李孟母亲不幸言中,“克星”的蓝妮用她的“妖劲”让李孟的哥哥精神崩溃,杀妻以后跳楼自杀。没有婚姻保障的蓝妮,自然在这场灾难面前躲得越远越好,离开了李孟及他家人的视线,最初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随后走进蓝妮生活中的男人,有青年诗人流星雨(真名:刘学雷),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应该说,流星雨是第二个被蓝妮抢到手的男人。蓝妮与流星雨的相处,同样是姘居,他们的结合完全是出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用,一个是饥渴难耐的原欲需求,一个是暂且得到一个栖身之地,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代价。在随后的时间里。蓝妮分别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男人搅在一起,看起来是以爱的名义,实际上这已经完全与爱无关,而全然成了利用和交易。
  作者的笔下,围绕在蓝妮身边的男人,或者是蓝妮用心“夺”来的男人,都有一个特点,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大学生李孟,还是青年诗人流星雨,以及后来的报社总编辑艾德,大学老师汪涵鸣,以及接替艾德的报社总编郑文暄等等。在他们身上也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发自内心深处原欲的亢奋,显现出来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喜欢美色。为了能满足本能的欲望,他们不惜自己已有的仕途,为此义无返顾。也正是这种心理,被蓝妮这样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子看个清楚,那就是“没有不吃腥的猫”的现实;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才会有一段段的情感故事发生。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现实,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触,去看清现实社会中的一幕幕;尔虞我诈,用尽心机,相互利用等等,都成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一个诠释。
  我认为,整个作品里唯有一个正面人物,那就是一直坚守良知和贞操的苏小榕,她像一枝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绽放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格外显眼,那样难能可贵。她的聪慧和靓丽,也曾让那些“花心萝卜”垂涎三尺,蠢蠢欲动,但是她的坚守,让那些人没有任何机会得逞。当然,苏小榕也有着她的情感世界,有着她对爱情的理解,也用她自己的独有方式期待着爱情的到来。我想,这个人物也是作者向读者表明的一种爱情观,这也是她的坚守。
  “随风飘荡”这四个字,给予人的恰是一种轻浮的感觉,它表现在人类的思想里,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崇尚的一种观念之中,它是当下社会形态中的一种客观现实,在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个体所表现的那种实用主义。
  读完了这部作品,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漫天飞舞着的杨花柳絮,它们在空气的作用力下飘舞摇曳,呈现出各种形态。也许作者从这些形态中截取了他们姿态的一个部分,正是当下所盛行的姿态。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类所呈现出的一种浮躁。
  “欲望和心灵,这两者似乎在所有事件中都是活动的源泉(也许有人敢于把想象认作是一种思想活动;这是因为许多人都在服从着和知识对立的想象,然而所有的动物都没有思想或计算,只有想象,而人则不然)。
  心灵和欲望,它们因此都能引起局部的活动:(1)心灵能够计算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是实际的心灵(它在其目的的特征方面有别于思辨的心灵);(2)欲望在每一形式中都和一种目的相联:那种属于欲望对象的东西是实际心灵的刺激物;那种最后进入思想过程中的东西是行动的开端。尔后,对把这两者:欲望和实际的思想,看成是活动的源泉有一种证明;因为欲望的对象引发了一个活动,并作为其结果,思想才产生活动,欲望的对象是刺激的源泉。因此,如果想象也产生活动的话,它必然有欲望的参与。
  活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一种单一的能力,即欲望的能力。因为,如果活动真有这两种源泉——心灵和欲望——他们会凭借某种常见的特征早就产生了活动。但实际上,心灵从没被发现能在无欲望的情况下产生出活动(愿望是一种欲望;当活动是根据计算产生出来的时候,它也是根据愿望产生出来的),但欲望能够产生和计算相悖的活动,因为心愿也是某种形式的欲望。”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那部《论灵魂》一书中的论述。
  我们在这些论述中可以感受到,周雁羽的这部《随风飘荡》,就是续写了一个在欲望促使下迷失自我的女人故事,在当下自有其代表性和启示性。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真实用意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放弃幻想
后一篇:精神与疾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