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和随想

(2008-12-13 00:15:23)
分类: 读书随感
  当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的乐趣,你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被书所累,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由自在方式之一,成为我们做饭时加入的调料,知道把它们加上会有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那时你对书的感情就不会那样的牵强,你知道无意间你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又正是你能够继续读下去的一种动力,此时自己明白了什么是互动。
  最初自己把看书当成了学习的一门课程,有板有眼的去看,其实自己在没有文化积淀的情况下,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最蠢笨的办法,叫做死读书,读死书。其实读书的开始是大量的阅读,可以不求其深刻理解,在阅读中自然的就有一种内心的审视,也可以叫做对比,作者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能否将你打动,这就是你最初的审美情趣。
  随着你阅读的不断积累,在你心中自然的就有了一种取舍,这种取舍就是自我感知的认识,它也注定你本人的一种理解能力的深度与否。当然即使不去讲求深度,也无妨,就像中国成语说的那样“开卷有益”,毕竟你看多了,就有了一定的积淀,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到一些熏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那些从不看书的人就有了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人的素养上。
  读书像放在糖盒里的糖果,最初是随便摸着吃,但是随着口味的不同,自己有了对糖果的取舍,从随意的拿,改变为有意识的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糖果。而这种挑选是我们通过大量品尝以后,找到的自己内心的所爱,这是一个感觉上的升华,当然也是一次提高。
  经历了这些年的阅读,感觉自己的阅读面越来越窄,就像交朋友那样,最初是越多越好,后来发现,结交的朋友不仅不是你内心的所爱,对你不仅没有帮助,而且成为了你心中的一种负担,割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到头来真正成为你朋友的无非就是这么几个人,可能这就是大浪淘沙。
  知道读书面窄了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到了这样的年龄感觉也就无所谓了,审美的观念已经形成了,让自己去改变难上加难,自己不是做学问的,跟着感觉走是一件很轻松自在的事情,即使别人不喜欢那些作者,但是我能与之对话足以。精神世界的享受是你自己的事情,有相同感觉的人可以共同分享,但是这种分享也是有差距的。
  解决看书面窄的问题,自己也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随意的翻动,无需从开头看起,随手翻到哪页是哪页,从一个段落开始,或从一个句子开始都行,跟着他的文字和故事情节走,能接受走下去,接受不了,合上书不看了,事情就这样简单。
  当然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自己在买书时就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跟着宣传报道走,这是一种盲从和无知。自己在这些年里没少买过类似自己根本看不下去的书,特别是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书,到现在感觉到那是一种对金钱和资源的浪费。有了这种认识是用如此之大的代价换回来的,但我无法保证自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自己经常的改变口味,所以造成了这种“资源浪费”。
  看书就像与人打交道一样,最初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般的就比较小心的与之交往,通过一些事情,找到对他的一种感觉,使自己内心中有一个大体判断,这种判断多半来自你内心的一种感觉,远近距离你有了一定之规。交往比较亲近的人,在我看来是与之心灵比较相近的人,通过他们可以折射出你自己的水平和德性,这就是俗语讲的“臭味相投”。
  当然也不否认,也有一见钟情的事情,但是这是极个别的事例,就像我一下子被高尔泰作品迷住了那样,也属于一个例外。自己知道一见钟情不是自己的风格,自己对朋友和作品的接近于苛刻,这种苛刻并不是自己自负,而是学习阅读的少了,心里没底,所以才轻易不敢妄为取舍。
  上述的想法是我在随意翻阅美国作家写的那本《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一书时想到的,看书与随想达成了一致,看到哪,写到哪,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这也算是一个境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