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场合

(2008-11-08 05:21:20)
分类: 感悟生活
  昨天夜里在网上看博,知道自己小兄弟的父亲患脑溢血突然病逝,他在博上发表了悼念文章,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无语,体谅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我们的宽慰也只能是一种“道义上的”慰问,理解他此时的内心感受。回复:克刚,节哀。
  到了傍晚,小兄弟又来了信息:“父亲患急症医治无效去世,今天我们把他送走了,我感觉到自己没有好好陪老人,很难过。”知道这是他“反过神”来以后非常正常的反应——自责和愧疚。
  为了宽慰他,我回信息写道:“请节哀,在老父亲病重期间你能守候在他身边,已经进了孝道,不要太自责,照顾好家人可能是先我们而去的人最大的心愿。”是啊,小兄弟这些年来一直在外闯荡,家里面老人没有少为孩子的前途操心,即使在他身边有一个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的大前提下,儿子的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也许儿子的每一步都在父亲关怀和操心的视野下。即使父亲从来不去谈及这些,但我们通过自己的家长便能感受到父爱的那种厚重。
  在生死离别的那个时刻,对于每一个家里面的亲人仿佛才意识到自己的曾经,但是这种意识也不过是一种自责而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家的观念,对亲人的那种牵挂,更多的是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上面,而孩子们总意识不到,忽视了与亲人的沟通和交流,突然事件的发生,构成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即使我们知道死亡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也许在天国的那边会比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更宁静,更安逸,但是我们依然不会去选择。我们依然希望我们的亲人长命百岁,我们知道该孩子尽孝道的时候,我们没有留下内心中最大的遗憾和伤痛。
  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朋友,似乎感觉有一种“释放”,紧接着又接到了另一个电话,让出席一个文化圈里的聚会,身为无名之辈,对大家的指令不敢违背,将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尽快解决,打车前往。
  有的时候参加聚会并非是一种口福的满足,而是在那里看一场有声有色的纪实话剧,对于每一个自誉为有“大文化”的人来说,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对于我来说,也只能从他们的嬉笑谩骂中,一点点地去分析其中的内涵,和他们的所指。
  我对文化圈里的“浅规则”不了解,但是自己知道一点,既然你对那些人不了解,也最好别张口,不知者不为怪,一旦参与其中那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你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在那里你可以听到那些你平时根本听不到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你不会以为这些人曾经是温文尔雅的文人。
  但是你会发现,在“浅规则”面前,总有一个墨守成规的原则,一言堂。所有违背“带头大哥”的语言都是一些废话,在谈话中、喝酒中、谩骂中有一种观念在向你展示,这些是我一点点感受到的。
  到后来在座的一些文人,用他们特有的含蓄,来表述自己的内心不满,他们从脸部的表情来看,你不知道他们是生气还是高兴,但是从他们与对方的交谈的语气来看,似乎是一种“挑衅”,委婉的让外人不知所措,尖刻的又令外人不好意思看到一些人的窘象。你看到文人的那种对不同看法的表现方式,你会从心里感觉到一种“累”。
  好在这场教育课在规定的时间里结束了,自己在回家的路上想起这些事情,一个是为自己没尽孝心而后悔不已,而另一个则是在那里玩“高智商”,前者的感觉真实,后者显出来的那种状态,就像是缺乏对死亡深刻的思考,所有的那些在我看来没有实际意义,学问各有千秋,也各有深浅,但是对于死亡,自然界一视同仁,何必这样的争强夺胜?没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