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素描 |
认识高老是在二十年以前的事情,那时我还在小城的一个疗养院里工作,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疗养治疗,那时自己只是知道他是小城乃至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他在疗养期间也会有不少的人来看他,在病房里他搭建了一个小的工作台,每天治疗完毕以后,他便会在那里接待来访者和挥毫泼墨。
记得在二十年前,自己曾经毫无顾忌的向他求过墨迹,他也非常高兴地同意给我写,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给他即可。那时的自己正年轻气盛,总想找一个不同凡响的词语来写,其实就是虚荣心唆使,自己找到了老子的一段话,抄了下来给了高老,高老看了我写的内容后并没有直接为我写,而是让我把这句话的出处拿来给他看一下,我回到家中找出那本《老子·列子》的书拿给了他。不几天高老给我写好了这幅字,自己如获至宝地拿回了家,那本书也就留在了高老身边。
话说从那以后,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们从此也再没有见过面,就这样一晃就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自己也只是在电视中看到高老参加小城的活动的镜头,感觉他依然是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他的名声已经享誉全国。
这次省城的朋友来办事,约我一起到高老家看望,我知道他是高老的一个很近的亲戚,我陪同他一起前往,在专家公寓他的寝室里,我见到了他,高老已经完全认不出我来了,这缘于自己衰老的太快,外形变化也十分的明显,自然在印象中的我已经面目全非了。
他的那位亲戚,在他们交谈完了以后,再一次地向高老介绍我,告诉他我以前所在的单位,这一下子打开了老人的记忆,他似信非信地问我:“你就是疗养院里的那个小高?”我回答:“就是我。”而且我讲了当时所在的单位和他现在还认识的人,他说:“小高你变化得太大了,不敢认你了。”听到这里内心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高老这时对我说:“我这里还有你的一本书,是你当时留在我这里的一本书。”他一面说着一面起身,走进他的工作室,不一会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他翻开书的扉页,上面有我写的字体和盖的藏书章,高老指着那印章说:“这不是你的名字吗?”我拿着这本保存完好的书时,自己从内心涌起一股敬佩和崇敬的感觉。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一个老艺术家和学者,对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做的是那样的细致和周到,二十年自己早已经把这些事情忘掉,而我们的老前辈却始终记住了这些,而且在事隔二十多年以后“完璧归赵”,这种感动是我无法描述的。
自己知道我没有资格和权力评论老先生,但是对老先生这一个举动,我是从心灵深处有着一种深刻的触动,都说小处见精神,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感到了高老那高尚的精神境界,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平民百姓,高老没有世俗的等级观念,还书这一举动就说明了这些。
其实这本书我不应该拿回来,应该赠送给高老,按他的学识和水平,这本书对于他更有用处,自己竟没有考虑这些,将这本书拿了回来。高老给我写的那幅字我又找了出来,高老苍劲有力的字体,展现在面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敦做,吾以观复。”想想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却是有愧对老先生的意思。自己既没有“致虚极”,更没做到“守静笃”,而是充分变现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态,与高老相比天壤之别,这就是差距。
我想这不是老先生的一时之举,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实,这也是他为人做事的态度。我们整天学这个学那个,不停的转换人物,但是我们到今天来看,我们学过的那些几乎都没有了印象,其实我们不必去学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从我们身边去发现那些闪光的东西,例如高老这一个小事情,都能体现我们为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坦诚说我们差得很远。
我们临行前,高老将他新出的《高小岩书法集》和他亲自撰写出版的《苦乐轩文钞》各送给了我一本,他在扉页上写下了:“高兵同志存念”,我知道这是一份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同样也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了这些。
记得在二十年前,自己曾经毫无顾忌的向他求过墨迹,他也非常高兴地同意给我写,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给他即可。那时的自己正年轻气盛,总想找一个不同凡响的词语来写,其实就是虚荣心唆使,自己找到了老子的一段话,抄了下来给了高老,高老看了我写的内容后并没有直接为我写,而是让我把这句话的出处拿来给他看一下,我回到家中找出那本《老子·列子》的书拿给了他。不几天高老给我写好了这幅字,自己如获至宝地拿回了家,那本书也就留在了高老身边。
话说从那以后,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们从此也再没有见过面,就这样一晃就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自己也只是在电视中看到高老参加小城的活动的镜头,感觉他依然是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他的名声已经享誉全国。
这次省城的朋友来办事,约我一起到高老家看望,我知道他是高老的一个很近的亲戚,我陪同他一起前往,在专家公寓他的寝室里,我见到了他,高老已经完全认不出我来了,这缘于自己衰老的太快,外形变化也十分的明显,自然在印象中的我已经面目全非了。
他的那位亲戚,在他们交谈完了以后,再一次地向高老介绍我,告诉他我以前所在的单位,这一下子打开了老人的记忆,他似信非信地问我:“你就是疗养院里的那个小高?”我回答:“就是我。”而且我讲了当时所在的单位和他现在还认识的人,他说:“小高你变化得太大了,不敢认你了。”听到这里内心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高老这时对我说:“我这里还有你的一本书,是你当时留在我这里的一本书。”他一面说着一面起身,走进他的工作室,不一会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他翻开书的扉页,上面有我写的字体和盖的藏书章,高老指着那印章说:“这不是你的名字吗?”我拿着这本保存完好的书时,自己从内心涌起一股敬佩和崇敬的感觉。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一个老艺术家和学者,对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做的是那样的细致和周到,二十年自己早已经把这些事情忘掉,而我们的老前辈却始终记住了这些,而且在事隔二十多年以后“完璧归赵”,这种感动是我无法描述的。
自己知道我没有资格和权力评论老先生,但是对老先生这一个举动,我是从心灵深处有着一种深刻的触动,都说小处见精神,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感到了高老那高尚的精神境界,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平民百姓,高老没有世俗的等级观念,还书这一举动就说明了这些。
其实这本书我不应该拿回来,应该赠送给高老,按他的学识和水平,这本书对于他更有用处,自己竟没有考虑这些,将这本书拿了回来。高老给我写的那幅字我又找了出来,高老苍劲有力的字体,展现在面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敦做,吾以观复。”想想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却是有愧对老先生的意思。自己既没有“致虚极”,更没做到“守静笃”,而是充分变现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态,与高老相比天壤之别,这就是差距。
我想这不是老先生的一时之举,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实,这也是他为人做事的态度。我们整天学这个学那个,不停的转换人物,但是我们到今天来看,我们学过的那些几乎都没有了印象,其实我们不必去学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从我们身边去发现那些闪光的东西,例如高老这一个小事情,都能体现我们为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坦诚说我们差得很远。
我们临行前,高老将他新出的《高小岩书法集》和他亲自撰写出版的《苦乐轩文钞》各送给了我一本,他在扉页上写下了:“高兵同志存念”,我知道这是一份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同样也是一件难得的珍宝。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