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上周六的“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到今天已经过去几天了,自己根据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点自己的感觉,本想到此为止,毕竟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不过是一个乐于凑热闹的人,那么隆重热闹的场面,
那么多艺术家的聚集,那么多色彩斑斓的绘画,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节日,徜徉在其中你会情不自禁的被这浓浓的艺术氛围而感染,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今天上午发现手机里有信息发来,内容是这样写的:“青岛市油画学会邀请您参加1月10日上午9点50在大学路7号青岛市美术馆举行的‘青岛市油画学会成立大展’开幕式,届时欢迎您的参加。”知道发信息邀请的是自己的朋友,但是还是感到一种忐忑不安,这又让我想起了刚刚参加的活动,虽然自己是外行,但是朋友希望我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也算是熏陶自己。另外也希望通过一个外行的视角点,来对这样的活动谈一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看热闹也会有热闹的说法。
看来又给我提供了一次凑热闹的机会,自己也知道这次参加不会再写什么了,毕竟这是一个专业的画展,去看一下足以,真的有了感觉,也是自己直观上的,而绝非专业技术上的,坚守不懂不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这种画展,不过是满足自己的一种附庸风雅的虚荣心而已,也只有自己知道你看懂了什么,其实与画家的创作意图相差万里,也许根本不需要和画家们沟通,你怎样去看,怎样去理解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想法都对,因为它符合于你的感受。
桌子上摆放着“2008青岛奥运肖像墙大型公益创作活动”宣传单,上面印着小城三十二位油画家的照片,一一看来自己认识的也就有四五个人,刘传宝在我的《凑热闹》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经写过,他是小城油画协会的副会长,对于他的艺术风格,我赞同作家李明的看法,正如李明在他的那篇《视觉暴政和色彩狂欢》中写道的那样:“刘传宝最大的收获,是他让他的色彩狂欢和个人情感释放实现了局部范围和部分时间里的交融,并惯性运动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刘传宝的个人秩序,直接呈现的就是一种公共秩序的盲目和不节制的反动,一种本能。于是,以牺牲可阅读的意义成本为代价,刘传宝成为了他自己,一种视觉暴政和细节化技术表现的混合体,一种情绪化的色彩试验竞赛,一种对抗。自然,它并非没有价值。”
第二个是张逸之先生,知道他不是一个画家,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文艺评论家,这次活动的宣传简介就出自他的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感觉出作为文人的那种豪放,与他没有任何交谈,也只是在某一个聚会的场合见过面。
第三个是宋文华老师,对于他我可以说是比较熟悉,毕竟他是我的老师,自己一直以来从他那里学到了许许多多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且我们之间的往来也非常频繁,感觉比自己的亲哥哥还要亲密,但是他的油画作品,自己真的没有看到过,也许是他有意地把这个手艺藏了起来,但是我知道他的女儿曾经画过一阵子油画,上大学以后改行搞雕塑。宋文华老师在油画界的知名度估计他的绘画也会有相当的水准。
第四个是小城美校的孟红艳老师,这次在画展上亲自观看了她的即兴作品,感觉有一定的功底,作为人民教师的她,为人谦和,不张扬,在圈子里有人缘,在场合里从不多言多语,感觉低调得很,与一些十分张扬的艺术家对比,感觉她更儒雅。但是她的画风有何特点自己一概不知,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曾问过其他的人,他们也都没有作正面的解释,让我去看她的绘画,自己找感觉。
张格老师的油画也是在北京宋庄一号看到的,我们是同龄人,我的一个女同学和她关系非常好,对张老师的赞誉之词也都是同学对我说的,自然让我对张老师非常敬佩,当然她的油画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在油画界里也是响当当。
这些画家昨天在公益活动的现场让我们亲眼目睹,明天会许在另一个展览中又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画家在这所城市里,成为了点缀小城文化艺术空间的工匠,小城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显得丰富多彩,显得有文化内涵,就像是城市中那绿树茵茵的风景,让这个城市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