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来带回来了给我买的DVD带,她知道我喜欢纪实片子,所以这次带回来的基本上都是纪实的影片,前几天看的意大利摄影记者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对于历史的记载感觉不错,至于它的政治背景,已经是让历史给“淹没”,在我看来只有历史价值,没有现实的社会意义,毕竟那个时期的重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部片子是我比较喜欢的摇滚歌手崔健演的片子《北京杂种》,在自己的记忆中这个名字在他的摇滚歌曲里有这样一个曲目,但真不知道这是一部由他和张元一起编导的纪实片子,看介绍时写了他们出道的经过,一贯喜欢崔健作品的我,感觉孩子懂得我的内心喜好,拿在手里真的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心里面一直在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下,因为孩子和家里面掌柜的对崔健的感觉几乎是一种否定,让她们跟我一起“分享”是一种折磨,一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事标准,确定是自己独自享用。
孩子送走了,掌柜的上班了,中午应酬完了以后,不想带着醉意,到单位上让员工们“讨厌”,只好回到家中,利用这短暂属于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一直放在心上的愿望在此时来实现。冲好茶水,打开DVD,把盘放了进去,开始观看,心里在想一定要认真地看一下,因为崔健的歌一直以来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他那声嘶力竭的歌声中,你能找到一种忘我的解脱,你伴随着他那快节奏的歌声,你会暂时忘却自己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他的歌声像一位心理医生给你的一种暗示,让你缓缓打开自己禁锢的心灵,在震撼中释放自己的压抑的痛苦。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来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之前我把这部片子已经想象的应该是十分的感人和吸引人,但是你的所有的期盼,可能被你看到的真实情况出乎你的所料,我在那里坚持着看了不到半个小时。自己实在是忍无可忍,只能放弃观看,片子的情节平淡,结构松散,纪实不像纪实,故事片不像故事片,真的不知道这部片子是如何发行的。
论自己的性格也还算可以,一般的片子只要能坚持的看下来,自己从不会像今天这样忍无可忍,影片中表现了崔健身边的一些小兄弟们的生活方式,他们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在摇滚兴起的初期,从事摇滚的年轻人,给外人的感觉都不是“正经人”,属于一种社会的反叛,而影片一上来就演了乐坛里的一个年轻人,与女朋友发生关系以后,女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找到男方,而男方极力劝导女方作掉,女方不同意,离他而去,这让男方很无奈也很痛苦,之后就是他们一边演出,一边在生活中不断的诞生冲突,用最时兴的京骂,挂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嘴上。说实话给人的感觉非常之不好,但是导演和作者却把这种京骂,当成了那个时期北京小混混的一种时髦。
自己一直在想,摇滚无论他对现代人影响如何,也无论对固守传统人的极力反对而引发的争议和评判如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它的存在不可否认,对年轻人的那种吸引,已成为了共识,但是把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单纯的堪称为“痞子”的一种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未必对摇滚的艺术价值是一种曲解和诬蔑。
以至于它的兴起是从年轻人或者是“闲杂人员”,还是从其他的渠道兴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表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的大门类中,随着它的兴起,已经是一种艺术派别的事实,不证自明。原以为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属于年轻人的,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情景已经打破这种格局,在中老年群体中间,它也有市场,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艺术表现形式。
遗憾的是导演没有把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根本性的东西给挖掘出来,他把目光留在了曾经从事摇滚的年轻艺人的生活习俗上,他们所表现的那种玩世不恭,是他们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一种常态,而这种心态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和炫耀的事情,他们在新老艺术的交换时期,他们在徘徊和彷徨,他们生活中的那些表现,只能说是他们在彷徨中的个例,绝非颓废的就是时髦的,这同样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错误认识。
虽然片子是看不下去,但是对崔健的歌的那种感情不会因为这部片子而产生动摇,其实自己也知道,喜欢崔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歌词和那种富有震撼作用的音乐,这些曲子中的某一部分,直达我内心的深处,是我的一种需求,我会在他那声嘶力竭的表演中,自己找到一种共鸣,感觉上的,对音乐频率上的那种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声嘶力竭的音乐,也像我在键盘上疯狂的跳跃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