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读书随感 |
在平淡的生活中,能捕捉和感悟到人类本性中那最隐秘的部分和所表现出的那种意识,这就是作家与百姓不同之处。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在作家的眼里,他知道背后的原动力和事件发展的轨迹,这就是作家的独具慧眼。在读完了我市著名作家刘涛刚刚撰写的短篇小说《冬泳者“老酸”》以后,想到了这些。
对于作家刘涛,今年可以说是他的丰收年,短篇小说《最后的细致》在《山东文学》发表并获奖,国家级刊物《小说选刊》给予了转载,这是近些年来,我市专业作家,在此刊物上发表作品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可贺可喜。不仅如此《最后的细致》被选为《2007年度全国最佳短篇小说丛书》中收录,真是可贺可庆。但是,作家刘涛并没有为得到如此殊荣而沾沾自喜,他一直笔耕不辍,《冬泳者“老酸”》就是他新近完成的一篇新作。
《冬泳者“老酸”》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写了一个冬泳者“老酸”(真名:于保顺)是一个残疾人,和年迈的老母亲开着一家小餐馆,而这个餐馆最有名的菜就是“酸辣土豆丝”,由于自己残疾到了四十多岁仍然是单身一个,这让他感到很自卑,在他母亲的动员下开始了冬泳,在冬泳的时候结识了很多冬泳的朋友,他们也经常到“老酸”的店里面吃饭,对他的特色菜“酸辣土豆丝”赞不绝口,以后冬泳者把残疾人于保顺,简称为“老酸”。
冬泳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但对于“老酸”来说,还有另外的意图,一个是可以与冬泳者的交往中,听到一些自己从未听到过的事情,因为在冬泳者里面,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和不同的行业、单位,他们用自己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赖以生存的社会,作者把这个小的人群写成了一个小世界的缩影。另外,冬泳对于一个老单身汉来说,也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取代了生理上的需求。但是这一切都是外来的东西,“老酸”内心最本质的渴望,就是他坐在浴场的凳子上,看着那些晃着窈窕的身段,裸露着性感的大腿的妹妹们,这是他内心生理希望的需要,即便他自己全然无知,但是在作家的眼里,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显现在作家的眼力。
故事的高潮点是写了“老酸”在浴场遇见了刚刚丧夫的寡妇曲红,在曲红之前,她的父亲“曲工”与“老酸”认识,后来因为上了年纪怕出意外终止了冬泳活动,他的女儿曲红的丈夫出车祸死亡,曲工为了缓解她的悲伤情绪,动员她冬泳,就这样“老酸”在这里认识了曲红,在不断的交往中,“老酸”的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奇妙的感觉,他渴望见到曲红,更渴望她能到自己的饭店亲口尝尝自己饭店的特色菜“酸辣土豆丝”,“老酸”从对曲红的恻隐之心,发展到对曲红的单相思,但自卑的“老酸”不敢向曲红表白内心的那份情感,把对她的那份感情,转移到希望她能到自己的小店里,希望她能亲口尝一下拿手菜“酸辣土豆丝”。这种相思已经让“老酸”不堪这种精神重负,终于有一天他患病倒下了,高烧中他还念念不忘曲红,喃喃自语中还说着“酸辣土豆丝”。
作者写了一个被欲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作者抓住了主人公自卑的心理,用现实中的五颜六色,物欲横流来做对比,显得人物性格与现实社会的反差如此的强烈。其实作者并不是在写一个人的故事,“老酸”是一个象征,是写了现实社会中,那些被欲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一群人。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现实社会的运行中,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各种欲望都在晃动着他们“妩媚”影子,诱使每一个人,折磨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作者通过“老酸”的故事,来引申一种物质和精神的要求的渴望,即便这种渴望有多么的不对称,但也正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那样:“欲望在其每一形式中都和一种目的相联:那种属于欲望对象的东西是实际心灵的刺激物;那种最后进入思想过程中的东西是行动的开端。”
写到这里倒让我想起来作者的另一篇短篇小说《葬礼》,故事情节和要表现的东西是如此的相似,也是写了城市中的一个小人物于晶的心理变化,作为小城中的成功人士的情人,得知男友的对象患病去世,即带有一种欢悦,又带有一丝担忧,欢悦的是现实已经把“障碍”扫清,担忧的是这样一个成功人士能否看得住,是否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小说中的主线,被情感的欲望折磨。唯有不同的是于晶的结果是她暂时得到了“慰籍”,而“老酸”则是痛不欲生。
作者的独到眼光,把我们社会中的“小人物”,看的是那样的透彻,看到了他们在被各种欲望折磨着,虽然在现实中他们对欲望的要求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煎熬”的境地。我们知道欲望就是人的本质,但是我们在作家的笔下,看到了他内心想说出的那句话:“生活中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失去你心中的欲望;另一个是获得欲望。”虽然这是萧伯纳的一句话,但是作家想要在作品中表现的,却与大家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