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前,自己有一种想回家的感觉,想一个人独处,让纷杂的心绪得以缓解,所以谢绝了朋友晚上聚会的邀请,下班后直接回家,而且把手机也关掉,割断与外人的联系,给自己一个清静的空间。
晚饭后坐在电视机前新闻,十七大刚刚召开,这毕竟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头等大事情,深为党务工作者要对这次会议有所了解,知道随后的深入学习的具体负责人是我,提前地了解也算是预习吧。还好新闻原来时间是半个小时,因大会的特殊原因,改为九十分钟,由于内容比较多,自己也就一直看了下来。毕竟是在家里,可以躺着看,喝着茶,吃着瓜子看,站起来在电视机前来回踱步看,感觉这样的效果还不错。
到了晚上十点钟,感觉政治学习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与家里掌柜的商量看一部片子,得到同意,从堆积如山的光碟中找出了一盘,片名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考虑到掌柜的喜欢片子热闹,而这部片子中的一位演员也是家里面掌柜的崇拜偶像,投其所好便开始播放起来。
说句实实在在的话,影片的前半段我是用了最大的耐心硬撑着看下去了,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表现出来作者和导演对中老年人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探索,我也跟着他们的思索而进入,在思索着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感情生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外省的亲戚的孩子宽宽,到上海看望独处的姨妈(由斯琴高娃扮演),但是宽宽很快的发现,他的姨妈由于长期独具,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与当今这个几经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的社会不融合,始终表现出老上海人那种附庸风雅,自视清高,自私自利的小市民情调,宽宽的姨妈也还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在作者和导演的眼里,即便是这样也没逃脱世俗的观念。由于两代人的不融合,之后发生了一些另姨妈没有想到的事情,宽宽为了给一位小时候毁容的女孩整容,精心策划了一处“绑票”事件,事情发生以后,姨妈伤心欲绝,将自己的亲戚送回走。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部分。
影片故事的第二部分,写了姨妈又回到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潘知常(由周润发扮演),由于对京剧的共同爱好,他们开始了第二次“恋爱”,梅开二度,已经进入中老年的两个成年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爱情,导演赋予了他们在浪漫里有乐趣欢快,也有苦涩和烦恼,由于两个人的性格的差异,最终的结局必定是离开,导演在他们两个人物的塑造上,看似性格有着不同的特点,潘知常完全是一个玩世不恭公子哥的派头,这一点也是姨妈内心中那种虚荣的渴望,也正是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但是导演又把姨妈的那种自私和虚荣的本性用了一些小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场维持时间不长的爱情到头了的结局是人财两空,由于轻信潘知常发财梦想,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投在了公墓上,本想一起发上一笔,却不知被别人给骗了,从此以后姨妈不再相信潘知常,两个人的感情也随之画上了句号。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自然当这种利益遭受灭顶之灾时,爱又从何提起,分开显得在自然而然不过了。
影片的第三部分,我把它看作为命运的必然。姨妈的那个短暂的爱情过去以后,在精神上对她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在一次外出时不慎摔倒,住进了医院,但是身边没有亲人,她委托医院的护士帮助她叫远方的孩子来看望。故事写到这里姨妈年轻时期的生活,就逐渐的浮出了水面,姨妈一直对邻居说自己的孩子在国外,岂不知她的孩子确是在国内的一个不大的工业城市。片子中出现了一位操着东北话,着装艳丽的姑娘来到医院,她就是姨妈的亲生女儿。到了医院以后,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没有任何真情的流露,是同陌生人一样。之后的镜头照在了姨妈女儿与男朋友在病房里,嬉戏打闹,下棋喝酒的场面,而以么躺在那里痛苦不堪。观众看到这里恐怕不理解导演为何用这种手法来处理,其实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随后的情节中,用姨妈女儿的嘴道出了真相,观众突然明白,这是报应。
在姨妈出院的路上,女儿用言辞的话语对母亲年轻时的举动表示了内心的怨恨,母亲在女儿降生三岁是为了追寻“新生活”,不顾家里面的反对,无视孩子的弱小,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了上海,致使姨妈的丈夫,受刺激成为了精神病患者,女儿的成长含辛茹苦,就像女儿向他母亲法文的那样“既然这样为何把我生出来?”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对姨妈的一生有了了解,姨妈感情的轻浮酿出的苦酒最终还要自己去喝。
姨妈跟着女儿回到了那个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的城市,没有了大都市的繁华,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又重新的全局在一起,感觉姨妈的表现像是在赎罪,面对全然无知的丈夫,面对性格倔强的女儿,她都表现出一种默然。影片的最后是他在天寒地冻的市场上,她一只手拿着馒头,一只手从饭盒里抓着鲜菜吃着,没有任何表情的姨妈,只看到她机械性的吃着,人物的悲剧性色彩在这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影片嘎然而止,让观众去久久地回味。
即便是片子的情节比较乱,即便是故事情节中掺杂了一些不应加入的人物,即便导演力图使这部影片带有戏剧色彩,但是影片最后的结局和故事的发展都带着一种悲剧的色彩,这与导演的想法相悖。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认为,这部影片在探讨中老年人性格命运的方面,对观众来说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是一部引人思索令人感动的影片。
看完这部片子,在自己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何作者把本片起名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特别是后现代这个词的运用,让我想起了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这些似乎在影片中我们无法用这种观念套用出来,它是表现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一种相同的东西,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现实生活并不对以往予以否定,我们在变化中隐隐看到了一种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欲望的相同需要,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在内在的那些内涵却如出一辙。
加布利克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现代主义——这个一直被用来描述过去数百年的艺术与文化的术语——似乎正在走向终点。只要我们愿意认为一切皆得为艺术,创新似乎已不可能,或者甚至已不可取。我们在我们背后留下了一个成功与引起共鸣的创造性的阶段,还是一个贫乏与衰落的年代?现代主义已经取得成功了,还是已经失败了?既然多元主义已处于狂暴的境地,那么后现代主义为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还是它只是黑格尔称之为坏的无限性的东西——它断言理解了一切,事实上却只是一种掩盖其意义的匮乏的虚假的复杂性而已?”假如我们把这部影片理解为“为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我想这也可能作者和导演,为观众营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已。
这是一部探讨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影片,作者和导演用三代人的不同的命运,来揭示了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每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而带来的不同命运,感觉这是人的一种宿命。在放笔之前,我突然想起了梭洛在他撰写的《瓦尔登·经济》中的一段话,我感到非常贴近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含义。“实际上,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他们的经验是这样的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着若干信心,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这也可能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