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天梅花日子》(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岛城女作家周雁羽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有幸在最早的时间得到作者的馈赠,在随后的一个场合,自己面对作者,表述了得到此书的感激之情外,借着酒劲竟守着全桌人夸下海口,看完《过一天梅花日子》以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知道自己肚子里那几滴墨水,与作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过向来厚颜无耻的我,这些年来不知深浅的写了一些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杂文,也承蒙身边的朋友和师长的宽容和厚爱,给予我最大的信笔涂鸦的空间,就像今天我冒然去写这篇读后感一样,不妨请各位文人学士从一个不懂文学的市井百姓的角度去看待,我自视为“草根”的角度。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也算作是一盘野菜蘸酱吧。
《过一天梅花日子》我是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之时,断断续续看完的。在她书中看到的作者自己对生活中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事情的感悟,感觉出这是作者刻骨铭心生活经历,作品的排序勾勒出了作者对亲情、友情、感情等等方面,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审美标准,折射着作者对生活领略所释放出的思想火花。而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又是那种娓娓动人,清秀的文笔,象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把读者带入了作者独有的心灵花园,在那里你看到的是作者用心血培育出的思想的奇葩,她把自己视角,交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景色和人物之间,用不同的油彩,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当你掩卷而思,那一篇篇作品,飘溢着生活的淡雅的清香,蕴含着思想内涵的深度,使你会有一种感觉和联想,会想到烟花绽放的过程,烟花绽放刹那间所呈现的一幅绚丽的画面。
全书包括后记忆共收录了作者91篇散文作品,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小辑:织梦女人;第二小辑:等待桃花;第三小辑:一笑而过。在我看来,这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的分为三部分,读完第一部分以后,你会感受到作者对家人感情的真实流露,我把第一部分称为“浓浓亲情”.开篇的三个短文,让我们了解了作者对父亲那种由远至近的思念和情感,写得真真切切,到后来笔者也随着泪眼朦胧,被作者的真情和思念所感动,失去的亲情成为家人永远的痛。在这之后,作者便把凝重的笔触,改为鲜活和生动,健在的亲人逐一在不同的篇幅里出现,象演话剧一样的一个个出场,勤劳善良的母亲,在作者的笔下,寥寥几笔便把母亲平凡而伟大,作了精炼的概括:“母亲这大半辈子,从没有过惊天动地的经历,她一直是那个平凡小院里的平凡主妇。可是从她身上,儿子秉承了正直和朴实,媳妇学到了勤劳和善良。”随后上场的便是他的弟弟,之后就是幼年时期作者自己的回忆了,在作者的文章的大幅跳跃下,随后就是成家立业以后的丈夫和孩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人妻的善良和对美满家庭的幸福感觉,同时也看到了为人母以后的那种自豪和母爱的情感释放。在第一辑里面我读懂了作者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
我把作者编选的第二部分概括为心路历程,在第二部分的三十六篇作品中,写了一些人,写了一些事,写了作为女人对女人自身的思考和认识,看到作者的那篇《孤独的夜行人》让我再一次地想起了黑塞笔下的《荒原狼》,甘愿在黑暗中探索的人,甘愿放弃世俗的浮华的人,最终才能畅游与精神的乐园中,也许毕生没有找到精神的乐园,无怨无悔就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我看到孤独的夜行人和作者正向理想的精神的乐园结伴前行。《杨志军的忏悔》看似写了杨志军不吃羊肉的因由,但是我们通过故事,我们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震撼,知道这种忏悔来源于心灵最圣洁之处,这是宗教追寻的真爱,通过这个故事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净化,也是作者对热爱生命的一种从更高层次上的理解,更像是在对世人布道。至此我想起了阿奎那《神学大全》上面说过的一段话,与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我们受到上帝双重恩惠;自然的恩惠和仁慈的恩惠。那么,上帝赐与我们的自然恩惠的情谊是自然爱的基础,只要不伤害人的本性,人不仅爱上帝超过爱一切、超过爱自身,而且,每一个造物也会按自己的方式,或以智慧的、或以理性的、或以动物的方式、至少以自然爱的方式去这样做。因为每个物体对共同利益的热爱自然远远超过对自己特殊利益的热爱。其行为便是证明:喜欢对全体有益的共同行动。在政治品质中也能看到,有时为公众利益,公民甚至甘愿使自己的财产蒙受损失,乃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这一点在博爱的友谊中表现得更突出。这种友谊的基础就是来自仁慈心灵的友谊,因此,处于博爱,人应当去爱上帝。上帝是众人之善的所在,在上帝那里的幸福是众人的幸福,拥有使一切人分享幸福的基本原则。“
至于作者为什么把封面的选题确定《过一天梅花日子》,而这篇作品编排在第二辑里面,通篇作品看似是作者在十梅庵的所见所闻和对十梅庵来历的一个诠释,以及自古至今文人对梅花的赞誉,实际上这也是作者用梅花的那种个性的张扬和坚忍不拔,傲霜斗雪的傲骨,来引申自己。在她的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作者艰辛的事业之路,苦恼过,彷徨过,但是最终还是在随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自我,迎来了梅花绽放的时刻,这种绽放显得更加的妖艳,即便没有百花烘托的那种氛围,也略显得有些单薄,但对于一个甘受清贫的人来说,孤芳自赏也不失为一种境界。就像作者表述的那样:“我拥有今天的一切,是在盐碱地里开出的马兰花,是苦涩的泪水当中结晶出的盐,是深埋地底的枯木变成的好碳。
我把作者编选的第三部分概括为热爱生活。这里面的一些文章我三三两两地在她的博客中看到过,写得轻松,写的调侃,也写了百般无奈,写了遇到的事和遇见的人,特别是写了两位先我们而去的朋友刘学超、奥基弗,面对一个是意外事件遭遇不幸,而另一个是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作者写出了生命无常的道理和珍爱生命的感悟──“活着,是比死去更坚强。”在随后的作品中,更多的篇幅是在叙写着作者热爱生命的倡导,他用母亲的感触讲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力图告诉读者,珍惜感情,热爱生活,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谈了家庭,谈了夫妻之爱,谈了亲情之爱,在她的笔下,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各类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即便是出了轨的小保姆,也在她的笔下写得栩栩如生,她用自己的目光和笔触,对我们这个所谓进入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现状,以及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社会道德的伦理价值,用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便在她的一些作品里还能感受到女人对男人和家庭的问题上特有的消极,那不过是男人和女人对家庭和夫妻义务上的不同观点而造成的认识差异,无关紧要。
亚里士多德说过:“艺术品……在形成之前,要求有一个明确目标。就像在雕塑艺术中,必须胸中先有雕像,因为它不可能一时冲动创造出来。艺术的确蕴涵于创作之先构想的形象中,然后才形之于物。”岛城女作家周雁羽所撰写的这本《过一天梅花日子》散文集,她的立意和初衷,我想就像作者在《过一天梅花日子》的后记里写的一样:“我在写什么呢?是啊,我有时也会这样问自己。生活的感动?不尽然,但肯定是有一份感动的。回头看看近两年来我的创作主体,无出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范畴,这就是文字永恒的主题吧?在亲情、友情和爱情里,一定永远有着大大小小的感动吧?”掩卷而思,书中一些鲜活的人,还在我脑海中闪动,通过他们生活经历,再一次告诫我们,学会真诚地去生活,亲情、友情、爱情一个不能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