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相聚,谈话间谈及小城的啤酒节,东一句,西一句,感觉是对这样的节日有了一定的看法,在这种看法的后面渗透着一种失望,一种对这个节日的无所谓,其中一位朋友建议我写点相关的文字,他又提起去年我写的那篇有关啤酒节的文章,希望再写一篇作为它的姊妹篇,自己知道身为小城一员,有愧于小城的厚爱,力图报答还来不及,怎能对我们居住的小城说三道四。可是又一想,大家在桌面上谈论的问题又没有恶意,也算是“善意的直言”毕竟我们是城市的一分子,城市兴旺,匹夫有责,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了再三最后决定简单的写两句,算是表示一种“主人公”的姿态。
如果没说错的话,今年已经是我们小城第十七次承办国际啤酒节的盛事了,感觉天公不作美,开幕到今天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老天爷不作美,阴天多,雨天多,晴天少,据说开幕式的那天,小城的领导宣布开幕以后,老天爷就激动得热泪盈眶,害得游客连“花车巡游”都没看上,倾盆大雨把游人给淋跑了。到了晚上啤酒节大型文艺演出,也不得不在大雨中进行,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那天的雨量是我们小城五十年未遇,老天爷真行,哭起来不算晚了。在这之后又不间断的经历了大风和细雨的考验,游人就无法与去年相比了。
为了支持小城的节日,特意要求组织业务去现场支持一下,岂不知第二天同事来找我,对我几乎是哭诉道:“你干吗让我们花这样的冤枉钱,且不说路途有多遥远,里面的东西和酒的价格都比市面上和酒店里贵了很多,再加上里面的管理混乱,到处脏兮兮的,感觉你是把我们发配到哪里遭罪”。自己细细问了一下同事,得知今年的啤酒价格比去年的还要高,食品还要贵,这倒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实。同时还告诉我:“即便是你不到啤酒城,直接到游乐场玩去玩,也要先购买啤酒节的门票,在进入游乐场”真是不敢相信的事实,怎么能这样哪?
同事的“哭诉”和朋友的三言两语谈节庆,到让我想起了一些问题,我们搞这样的一个节庆的目的是什么?它还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节日吗?我知道小城热衷于搞这样的节日,目的很简单,向全世界推介我们的城市,以我们城市的特色产品为契机,以这种节庆的形式为动力,引入八方来客,为的是让他们了解小城,以此来寻求商机,提高我们小城的知名度。啤酒又是我们小城特色产品中享誉中外的产品,举办这样的节日有它的独特性和代表性。问题是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活动,定性为节日,就应当有节日的气氛和节日中让百姓受益的地方,让百姓真正的感觉到是我们居住的小城,承认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用欢悦的心情迎接八方来客,共同参与,共同沉浸在幸福和欢悦的感觉之中。
但是啤酒节的一年年延伸,在我看来已经从节日逐渐的退化成为了啤酒博览会。原因很简单,作为小城的居民都感觉无法承受的价格和服务,都有受骗上当的感觉,这样的节日不是已经走向它最初动机的反面了吗?他不再是一个我们百姓的节日,而是一个商品购物节,是对那些喜欢饮酒,且有消费能力人的节日了,已经摒弃了百姓的参与。
我看啤酒节的门票就是一堵隔离墙,别小看只有十元或二十元,这已经在商家和百姓中间设立了一道围栏,都知道现在是市场经济,都知道这是市场运作节日,但是用门票的办法既不合理,也不聪明。只有大众的参与,才能有更多和更大的商机,用门票隔离大众的办法是一个昏招。
现代通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啤酒节”,你就会看到从国内到国外啤酒节的一些情况,难道这不是我们举办节日的部门借鉴和学习的一种好办法吗?别说是花钱买门票,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不远万里来到“偏远”的啤酒城,就已经是对这个城市的最大支持了。对于举办者决不能两眼全看着效益,全看着钱,如此这样能办好一个节日吗?节日不是敛财的时机,本应是回馈市民大力支持的感恩机会,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尽然。岂不知如此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出恶性循环。小城的节日还要立足于本城市的百姓,至于国内外的来宾,也是让他们感受小城居民的那种热情和氛围,假如我们小城市的百姓失去了对这个节日的兴趣,当他们感觉与他们毫无干系的时候,这样的节日也就没有办下去的实际意义了。倒不如到小城的“啤酒一条街”去看看,品尝品尝。
啤酒节还有一周的时间就要闭幕了,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管理者和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为小城的百姓敞开啤酒城的大门,用你们的热情和招数,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把居高不下的啤酒价格降下来一点,让百姓有能力参与进来,参观的人多了,气氛热烈了,自然钱袋子也就鼓起来了,这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不是吗?
本想说几句话,岂不知刹不住车了,陋见,多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