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使世人始料不及,几乎感觉一夜之间遍地都是汽车,以前代表着富足和地位的汽车,已经成为了百姓的代步工具,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提高来进行比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代表生活水准的提高,当然这样的比对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对的,可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知道他的真实的意义所在。
遗憾的是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与之相配套的城市道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发展,为此造成的交通拥堵的情况愈演愈烈,大家在拥堵的车流中感叹的是如此这样下去,下一步步行也要比汽车开的快了,汽车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之患了。
我们感觉是汽车的数量对交通带来的压力,我们还没有注意到,汽车的数量对我们不大的空间所造成的占有,我们不妨到小城的不同的街道去看一下,马路两边几乎全成为了停车场,在我们办公室外面更是停放的无插针之地,每天来办公的车辆都为停放车辆而犯难。
更有意思的事,我们的城市管理着一面提倡百姓购车,增加消费,为国家作贡献。另一方面又要求城市的相关部门对乱停放车辆进行整治,管理者和用户之间形成了无法解决的矛盾。管理者惯用的手法是开罚单,用经济的手段来治理乱停车的问题,而对于有车一族和有车的单位,确是百般无奈,小城就这么一点空间,汽车的拥有量远远大于空间的停放量,你说把车停到什么地方为好?
我们单位门前的小路,总长度也不过二三百米,算起来停放的车辆最多也就是十几辆车,仅本单位的车辆和个人的车辆就有将近十辆,再加上住户的车辆,到我们单位来办事的车辆,想一下出现的局面是什么,本想让来办事的车辆暂时停放到人行道上,岂不知管理者是坚决不允许,你前脚停了,他后脚就给你贴上罚单,弄得你是哭笑不得。
在中国出现的问题就是这样,发展的不管未来造成的问题怎样,急功近利,把所有出现的问题推给管理者和百姓,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今天来看已经有洪水猛兽的感觉了,快捷已经随着拥堵失去了本来的初衷,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一场中等战争,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为了中国能源紧缺的原因之一,因汽车尾气造成的危害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大家经常调侃道:“现在的晨跑就是吸附汽车尾气,就是慢性自杀的一种表现”,可想而知汽车除去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之外,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么之大。
城市的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律,记得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过,当初德国人占领青岛,在对青岛的城市和发展规划中,初步设定在30万人的一个基础上,它的上下水系统,公用设施系统,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数量来设计的,时隔不到百年,我们这座城市已经是七百万人的中等城市了,是德国人设想的二十倍。我们城区人口也达到了近二百万,可想而知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更有甚者,感觉我们的城市还不够大,在他们的“宏伟构想”中要把我们这座城市发展成拥有1200万人的大中城市,在他们的感觉中只有大才能显示出实力,岂不知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没有绝对的关系,它与先进的科学发展步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人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操作者,但决非是人越多越好,人与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海战术早已经是历史,人满为患已经是我们城市管理者最头痛的事情。大城市带来的问题无须我们去想想,只要我们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走一趟就会有切肤之感,为什么西方国家不把城市建得如此之大,是他们没有能力吗?不是,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关系构架,我们为什么不深思哪?
据了解,我们的车管部门还继续以每天发放新车车牌数百个,我们把每月的有效工作时间按22天来计算,一年十二个月,乘以22天,有效工作日为264天,每天增加新车300辆来计算,每年我们小城的汽车增加量是79200辆,这样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景,别说我们,管理者的头也就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