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的是女作家王晓敬的文集《梦与醒的边缘》,翻开书的第一页有作者给我的题字:“高老师雅正”,其实我没有资格做她的老师,比她多的一点就是年龄和阅历,其他的东西自己感觉都要比我写得好,有功底,编织故事情节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别看她比我年轻若干岁,但她的文学素养也比我高了很多,在欣赏她的美文时自叹不如。
认识王晓敬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朋友的聚会上,我的一位作家大哥有意介绍给我认识,是让我多向这位文笔流畅,感情细腻的作家多学一点技术上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文章生涩的毛病,虽然见面的时间不多,感觉她是一个文静并善于思索的女孩子,每次的聚会她总是在那里默默不语,细心的听着别人的发言,她在汲取和分辨大家言语中的精华和脉络,不像我这种人口无遮拦,她的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也让我感到惊讶。
她的长篇《夜狼之吻》不知道是否出书,我是在她的博客里看到的,每天都贴一点,用了二十天的时间把洋洋洒洒的三十集全都贴了出来,我是从最初的感觉一般,到后来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我几乎是每天都企盼着下一集的贴出,终于全部把这篇作品看完了。掩卷而思,这篇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故事,那里诸多的人物是那样的熟悉,就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这篇小说太富有现实意义了,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中的一种共性虚幻梦想现象作了深刻揭示,她用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敲响了当代社会的警世钟。
《夜狼之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美国老人唐纳德在国内刊物上登载了征笔友启事,并声称经筛选后,选定十人作为最后人选,谁将获得第一的将有资格得到办理出国留学和务工手续的优厚条件,故事就是从这样一个对中国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前,从七个不同的家庭或人物开始,描述他们面对这样的几乎是天上掉馅饼般的诱惑,做出的不同反应,作者用她特有的目光和角度,写出了国人在为子女的未来发展上抱有的那种虚幻般的梦想。
第一个主人公是大学生梁晓晓,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的当代大学生,出国的梦想始终在她的脑海里没有停顿过,她像成千上万个中国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想得一样,出国是为了改变生活,改变人生的一条捷径,面对这样一个机遇她当然不会错过,在第一时间便想尽办法与身在大洋彼岸的唐纳德老人联系上了,并在第一次通信被拒绝之后,想尽办法最终赢得了唐纳德的赏识,并认作他的干女儿,这个看似绝顶好的事情,并没有让梁晓晓迷失方向,她在期盼美国干爹的同时,理智的又申请了他国自费留学的申请,把自己的命运没有压在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老人身上,作者把梁晓晓的理智和随后发生的一切的处置上都让他做得恰如其分,完全是一个理智的化身,我感觉梁晓晓就是作者自己,在故事情节变换发展中看社会,因为只有作者才会把这一切看透,而梁晓晓的稳重和理智也正符合作者做事的品行。
故事情节的绝妙和精彩之处不在于每个家庭和人物的个性化的表现上,而是在唐纳德到中国来“考察”的全过程之中的戏剧性情节,一步步地把这位披着伪善外衣的老色狼和骗子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同时也把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弱点写的也是入木三分。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和唐纳德取得联系的人都以为只有他才是最幸运的人,而且都以为这次唐纳德的中国之行将改变他们的人生,那种如饥似渴的急切心情,也正中了唐纳德这个老“江湖”的圈套,在把握人性的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唐纳德过人之处,但是即便这样唐纳德的中国之行也有失算的时候,败在了踏入中国大门的第一站,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刘燕姿这位湖南妹子用她的风骚,使唐纳德的第一站就在经济方面遭到“重创”,首尝中国风尘女子得厉害。
刘燕姿作为小说中的第二个梦想出国的人物出现,是代表着国人中的一个层面,那些好逸恶劳的人,那些只想找一个大款过“幸福生活”的人,当她知道唐纳德这次来中国不仅仅是为她而来,后面还有若干个妹妹在等着召见时,刘燕姿用女人特有的妒嫉和仇恨对唐纳德进行了有预谋的报复,这种报复让唐纳德有苦说不出来,这也给后面唐纳德的行骗埋下了伏笔。
唐纳德在湖南沾花惹草后,飞抵了甘肃这个国内贫困地区,当她见到第三位笔友时,也算是对中国的贫困地区作了一次深刻了解,但面对深处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李玉桦的时候,唐纳德把他惯用的善良的面孔撕去,露出了怨恨的表情,他永远读不懂闪烁在李玉华眼睛里的祈求意味着什么,李玉桦的悲哀在唐纳德的心中十分清楚,就向他好无情面的对李玉桦说的那样:“为何只有出国这一条路,国内也有机遇”,是呀,摆脱贫困的办法很多,不仅仅只有出国这一条路,而令人可悲的是我们的李玉华老师已经不能自拔,甚至在唐纳德的面前跪着乞求,只要能出国甘愿做牛做马。唐纳德没有让李玉桦的泪水感动,离开了这贫瘠的地方,但是李玉桦的悲剧情节并没有结束,但唐纳德赶到了海滨小城时,李玉华老师辞掉了工作,退了党,再一次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唐纳德,但是这位无路可回的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梦,让自己狭隘的想法,断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前程。
唐纳德上海站的表现,被精明的上海人早早的识破,可以说是狼狈而逃,在海滨城市与梁晓晓一家人的相处,由于梁晓晓对唐纳德的品性的直觉力,已经对这位伪善的老人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在海滨小城期间,唐纳德的表现令梁晓晓失望之极,作者可以说是用了一个最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来预示着梁晓晓躲过一劫,梁晓晓与唐纳德在海滨浴场游泳,当涨潮漫过沙沟的时候,梁晓晓在最为危险的时刻,被周围的人相救,躲过一劫。读者细细品味着一个细节,不正是梁晓晓躲过了唐纳德这一个老色魔一劫吗?
作者很有寓意的写了唐纳德离开海滨小城的细节,当在机场就要与梁晓晓家人分别的时候,这位本色演员竟然会泪眼朦胧的含着泪,一面擦拭着泪水一面地走去,似乎是梁晓晓家人的真诚打动了这位老人,让他良心发现,其实作者写了这位江湖老片子的鳄鱼眼泪,之后他的更为恶毒的本性暴露无遗。这也是作者精心安排情节的妙处所在。
唐纳德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北京,这位已经失去对中国笔友兴趣的江湖骗子,就要在这里收关了,牙科医生罗凯迪成为了他的狩猎对象,而母亲黄昆菱,女儿田婧这对来自石家庄的母女两人成为了唐纳德第二个狩猎的对象,罗凯迪把自己多年开牙医攒下的十几万元,全部取出给了唐纳德,换取出国签证;而那母女俩人则是东拼西借的借了五万元钱,全部交到了这位在他们来看是如此和蔼可亲的老人手上,岂不知这位“和善”的老人在罗凯迪和黄昆菱、田婧急切期待着签证到手的时候,飞机正载着他飞过北京上空,向着那遥远的大洋彼岸飞驶而去。
故事到此就基本结束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故事中的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那些用最大的热情去接待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国人,并把所有的寄托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想一下这不是一件荒诞的事情,而这种荒诞却没有任何人去刨根问底,发生了自认倒霉,学会承受,再有这样的“机遇”还会发疯一样的去追寻,不择手段,这不是一个悲剧吗?
作者用她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一些国民的无知,从而表现出来的盲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似乎很有代表性,作者把老百姓想靠出国发财的梦想,把握得非常准确,正因为了解,所以在人物的选择上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跌宕起伏,不忍释手。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纪实的法制宣传片,让那些抱有对国外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看一看这部小说,会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的功能。我想这也许也是作者真实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