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感悟生活 |
一个小报的记者向我要稿子,处于多年朋友的份上,寄了一篇。其实我所有写的东西没有想发表的意思,那只是我对生活的一点感受,写给自己,也觉得拿不出手,只是给圈子里的朋友看,好坏他们都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写作不是我的主业,如此这样写来不过是为了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办法,对着电脑倾诉可能是最廉价的办法。
稿子寄去三天,朋友来了电话,告诉已经排版估计在两天以后见报,并再三谢我的支持。两天后我的朋友又来电话,他在电话那头说:“真是对不起,本应今天见报,但昨天总编找我,让我再换一篇文章。原因是刚刚接到上级命令,春节前有关物价问题的文章一律不准报道,只能换一篇了。你能否在寄两篇过来。”听完这些也真没脾气,随口跟他说:“我用电子信箱在给你寄两篇,帮人帮到底吗。”对方一再感谢。
放下电话,打开电脑,从文件夹中找了两篇给发了过去,对方晚上给我家中来了电话,他说:“其中关于老人排队买便宜鸡蛋的文章,总编说比你上一篇写的‘更凶’,不能用,我只好把你的另一篇,关于别把名片变明骗的文章略微修改了一下,算是通过了,明天见报”。听完他的叙述,也没说别的就放下电话了。心里总是感觉不对劲,这算那出自事。
未通过审查的两篇稿件没有任何“敌意”,是对目前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困难的一个分析,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尖刻而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现象,是从讲党性的高度来谈论这些问题,怎么就会严重到如此的程度?我觉得商家借过节之际涨价,不仅不道德,而且损害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的利益,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涨价无疑是雪上加霜,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能够看到这种情况坐视不管吗?我绝对不相信。特别是在当今全社会都在营造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口,哪能视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事情不管。
替老百姓说话的文章不让发,那让发什么文章?难怪现在的报纸都热衷于文艺界、演艺圈、社会上的绯闻、怪事,报道那些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奇闻怪事,既符合一些无聊之极人的胃口,也不会犯路线错误。岂不知如此的报道也是误人子弟,报纸办到“媚俗”极致也就无可救药了。
写到这里感觉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像是被捆绑一样,还有一只手扼住了喉咙,我为他们感到累。舆论工具是监督社会公正的利器,我们通过舆论工具来扬善抑恶,引导和贯彻政府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但我们的记者都成了附庸,都成了大合唱中的一名歌手,都成为媚俗的吹捧者,这个社会能健康发展吗?
拜托了我们的新闻"检察官",请把手放开好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