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感 |
读一本好书,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手头里拿着的这本书是我市女作家周雁羽撰写的长篇小说《秋千女人》,我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看完了。我同意尤凤伟先生给作者写的评语:“波诡云谲数十载时间跨度;从青春少女到半老徐娘;有爱无爱的四次婚嫁以及荡秋千样起起落落的情感历程……被周雁羽演绎的意蕴丰满,落拓不俗,情趣盎然,处处浸涸着生活的哲理与人生况味,读后令人叹喟,深受启迪……”。
作者把人的一生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像荡秋千。很多人都会有荡秋千的经历和感受,一起一伏构成了人的生命跳动的波纹,痛苦和欢乐,幸福和悲伤在人生的路上一一展现,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作者呈现给读者的主人公苏秋千一生的命运,就是在这种摆动中走过,她是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作者通过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来预示生命和生活的真实,在起伏中面对生活,品味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归零”。
苏秋千一生的经历和她那百折不挠的性格,我们感觉是那样的熟悉,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不乏类似的女人和母亲,她们的经历和命运都在作品中有所展示,掩卷而思,顿悟,原来苏秋千是中国妇女善良、勤劳、坚忍不拔的象征。
我最赞叹和佩服的是作者把书中的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感觉就是当今社会千百万个家庭生活的写实,作者在刻画他们性格和命运的时候没有用通常人的嫉恶如仇,而是公正客观的描述了他们性格中的善良和丑恶,其中也包括苏秋千性格中时而显露出的狭隘和自私。这样以来人物变得更真实,有血有肉,也曾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苏秋千是中国妇女中最普通的一员,作者从她的豆蔻年华下笔,以她的婚姻家庭为主线描绘了苏秋千跌宕起伏的一生。四次婚姻叙述了作为女人、妻子、母亲情感交错的历程。每一次的婚姻都体现了作为女人不同年龄段对情感的不同理解和取舍,第一次婚姻从懵懂的爱,开始稀里糊涂的成立了家庭,到他们离婚,写出了对于女人对感情的懵懂时期;第二次婚姻,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真正了解了婚姻、家庭的内涵,但命运多舛的苏秋千却再一次失去了真爱,独自担当起养育儿女的家庭重任;第三次婚姻在我来看是一种肌体中释放的欲望渴求的需要。爱,不在作为浪漫和理想的标尺,它沉浸在生活的底层;第三次婚姻的破裂当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构建在欲望之中,没有责任的一点点成分;第四次婚姻,在我来看已够不上婚姻了,到像是两个相伴的老人,婚姻的形式对于他们都是多余,无需情感的炙热,相依相伴足以,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这也是作者对爱情观的一种透彻的认识,从爱情到恋人,从爱人到伴侣,情感世界走到最后只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偎。
作者把苏秋千的四任丈夫也写为四种不同性格的人,作者从她的道德观上赋予了四个人的不同命运,写的酣畅淋漓,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第一任丈夫李伯朗,一个道貌岸然的多情种,这种人在当今社会也比比皆是,最后的惨境是对他多情的报应;第二任丈夫董亦剑,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妇女择偶中最理想的一个标准,他不仅有军人的威严,而且还有男人的阳刚之气,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对家庭和孩子投入了最真挚的感情。但是上苍特意与好人作对,在几度磨难之后撒手人寰,留给了爱人和孩子的无尽悲伤;第三人丈夫赵守戟就是一个穿这警察外衣的禽兽;第四任丈夫孙拴柱像社会中大多数的市井臣民,与苏秋千生活了十六年在平平淡淡中度过,临死前对千秋的忏悔也算是折射出他人性中最闪亮的一点。
对子女的描写作者非常艺术地把他们的性格与苏秋千及他的四任丈夫迥异的性格赋予了他们相似和不同的性格,海燕、董鲁闽、海鸥等等,作者把他们身上秉承父辈的东西和在生活的磨练中培养出来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他们骨子里的东西写得惟妙惟肖。
在岛城作家圈子里我认识得不多,看得也就不多,在这之前看了作家刘涛、宋文华等一些作家的作品,但能过像看这本书所表现出的热情已经很久没有了,作者用鲜活故事把你抓住,让各具特色的人物在你面前表演,感觉是在看一场电影,随着人物和情节的变化时而激动,时而悲伤,董亦剑临终前无言的凝望,以及孩子们尚不懂生死别离的天真,面对病入膏肓父亲的那种恐惧的眼神,以及妻子天塌地陷的感觉,构成了一幅凄婉的画面,我为之而动容。孙拴柱最后的临终忏悔,也是良心发现的点睛之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苏秋千的儿媳妇王小结余婆婆的明争暗斗写得精彩之极,我感觉书中的二十二个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活灵活现,这也见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
看完了《秋千女人》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次荡秋千的经历,那时我还住在京城的一个军队大院里,在学校旁边有一排秋千供学生们使用,但在上学的时候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来说是根本抢不到的,因为高年级的学生早就给占领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秋千也算是文化娱乐的奢侈品,同学们抢着荡秋千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要等到大年纪的同学玩完以后,天都快黑了才能排上,当坐到秋千上以后,前后摆动产生的旋的感觉别提有多么令人兴奋,也就是自己高兴得忘乎所以,意外失手从秋千上掉了下来,当时感觉眼冒金花,躺在那里很长时间起不来,后来终于自己爬了起来,用手从棉帽外面摸了摸后脑勺,已经摸出一个隆起的大包,由于害怕让家里人知道,装着如无其事的样子回家了,脱掉棉帽时我就看见了浸在帽子里的血,我还是没敢告诉家人,就这样坚持了下来,现在脑袋上还留着那次意外的疤痕。
这就是生活,痛苦并快乐着。虽然,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但我们把人的一生浓缩起来看,也只不过如此。从这点上看我理解作者的用意,就像她在书中说得那样:“秋千荡起来了,钻空拍地,大起大落。那秋千上的女人,即使再娇小在柔弱,也已无从逃避,居然就那样承受了,并在那悠荡之间,努力寻找一刻的充盈感觉,寻找着些许的欢乐。”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一句话:“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