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生活 |
人过了四十五岁以后,面对生死离别的事情就层出不穷,每次参加了某个老同事或老朋友的追悼会以后,总会有很长的时间停留在对人生的思考上,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认真地思考人生的问题,死亡与生存的真实意义。
我的一位朋友的弟弟英年早逝,也正是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一幕我是见证者,但突然之间的变故,把所有的一切改变。这件不幸的事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当家人和亲属渐渐的从极度悲哀中逐渐恢复理智,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妻子改嫁问题,孩子抚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遗产问题,还有留下的公司继续经营问题等等,一股脑的都摆在了双方家人的面前,如何是好,都成了难以言表的难题。
妻子如此年轻,不可能守寡一辈子,改嫁是在情理之中,没有人会反对,但改嫁以后,原有的亲属关系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婆方对即将断了的血缘关系会产生自己的看法,特别是逝者留下的孩子的抚养问题和未来的境遇问题产生忧虑,惟恐成为后爹的孩子受屈,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男方家老人已经是年迈已高,将来谁来抚养?又成了问题当中的不好解决的问题,养儿防老,儿子顷刻间消失,老人的晚年怎么办?遗产问题更是无法想象,本来是两个人的共同财产,这个财产包括着养家糊口,赡养老人的义务和内容,但突然间的断裂,使这一切变得复杂起来,这种赡养还会继续吗?共同的财富在改嫁的同时,财产随之改变了所属权,使公婆一方遭受“重创”。
留给后人的这一些事情,对于逝者全然无知,把痛苦全都留给了后人,所以说我们不断地强调珍爱生命可能就源于这些问题。真的当朋友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这些永远无法评判的家务事,像在我们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我们疼上加疼。
一个人的灭失又何止是一个人的问题,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是对所有健在成员的一次痛苦的考验,它的影响伴随健在人的一生,我们在不愿意接受的意愿下,无奈的强制性接受,这本身就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随之而来的面对的事务让我们的痛苦加剧,而又不得不去面对。逝者乘鹤而去,痛苦留给了后人。
可能有的人会说,你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是否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消极,也表现出一种自私。我不这样认为,自私的人是哪些逝者,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意愿(自杀者除外),他们对生命的留恋远远大于我们,但面对上苍的“定数”,也只有服从,忍痛割爱,抛开所有的人,对亲人声嘶力竭的哭嚎默然……,他们的撒手把责任和义务留给了后人,而当把这些责任和义务分解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时,这种接收是被动的,这也给未来的不同结果埋下了伏笔。如果你选择接受就应该是无怨无悔,但人性的弱点也正是人的感情的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发生变化,逐渐走到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这个局面的出现我们时常感觉不到,伤害的是逝者的亲骨肉,还有在天有灵的他在那里的哭泣。
我的这些感触可能是庸人自扰,但我坚信,快乐,就像带翼的蜜蜂,洒下香甜的蜜蜂,然后飞开而去,而它带着的毒刺会随时刺痛它所触到的心灵。面对现实去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对所有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