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原创)
(2008-07-02 06:20:05)
标签:
文化 |
内容摘要: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可以说是开创了百年来散文创作新局面的。它从空间上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了一座散文的奇峰。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它纵揽历史,横跨文化历史空间,将悲剧和喜剧缩小或放大,“蜇居”或淋漓尽致地将其再现读者面前,舒卷之间而灵气激溅,似站在珠穆玛雅峰上,鸟瞰“鸟衣卷陌”,“雕栏玉砌”,发前之未想,尽看世纪风云之变幻!余秋雨散文无论是从其文化底蕴、人格精神、还是艺术手法方面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
关键词:文化底蕴、人格精神、艺术手法
一、
①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②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任何民族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往往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其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中华民族自身的活动天地是很宽阔的,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其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地域辽阔,因而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山河”、“河山”、“江山”成为领土与政权的代称,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特殊感情;特别是历代兴盛、经久不衰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更提示了活跃于山水环境里不灭的民族灵魂。所以,湖光山色、碧波浩淼、青山秀水、崇山峻岭、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等等,描绘山水的词语,表明中华民族对山水是多么厚爱,从中获取的美感是多么丰富。
③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作为社会所创造的基础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式多姿多彩。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国度,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我国风俗文化依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大致划分为七个风格文化圈:东北风俗文化圈、游牧风俗文化圈、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青海风俗文化圈、云贵风俗文化圈、闽台风俗文化圈。
在余秋雨散文中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诗学,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诗学。他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他把一切都归结于文化,以至不无夸大文化的功用和文化的完美性能。他的一切独创的话语实际上是以文化、个体生命为本体的话语。以文化个体生命价值为核心,他对文化话语进行了诗学的和哲理的阐释:
可以说,就是这种文化与反思的集结,悲伤与困顿的绞缠,希冀与探索的并发,造就了余秋雨和余秋雨散文。
二、文本中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1)传统文人人格精神的魅力
余秋雨散文有很多篇目是写山水人文的,是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余秋雨散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具有“高贵而又苦闷的灵魂”,或者因为苦难而升华了这种高贵。他们被冷落、被贬谪、被流放、被杀害,生命力受到了极大的挤压、摧残,但他们的传统文人人格在这种险恶的遭遇中进一步彰显,智慧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苏东坡突围》中,苏东坡因“独以名太高”一次次被文化群小围攻,“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浑身的脏水走来,他心怀侥幸又满怀绝望的走来。”他到了黄州,没有一个朋友,甚至没有收到一封远方朋友的书信。他是孤独的,又是绝望的。但是,他到了黄州,却完成了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他的艺术才情得到了真正的成熟,他也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文化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重建,而且更加的坚挺。
朱国华先生在《别一种媚俗》中,对余秋雨的散文有这样的批评:“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时的悲天悯人,并且夹杂着旧式文人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在我看来,余秋雨没有“通脱”,而这种不“通脱”的精神正是来自苏东坡、柳宗元他们的不“通脱”,没有“通脱”正是他们传统文人的人格魅力所在。在《遥远的绝响》中,嵇康为文化贡献出生命是很平静的,使他不能“通脱”的是《广陵散》的失传。所以,他“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了。《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对自己生命的逝去是如此平静,而他对文化的遗失又是如此的伤绝。在他的心中文化比之个体的生命重要得多。柳宗元也没有林逋那样的“通脱”,可以归隐西湖,过一种梅妻鹤子的逍遥安逸生活。柳宗元一贬永州二贬柳州,一次比一次失望,一次比一次痛苦。但是,他怀抱孤独与痛苦,犹如珍珠贝怀抱砂子,在百般的磨砺中创造出《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在柳州,“他才可以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据所遇所见的实情做出为后人供奉千年的政绩”。他的文化人格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完成了一次飞跃。甚至,那些文化水平很高的流放者,流放到东北的蛮荒之地,受尽了非人的虐待,“弄得组成人的一切器官都成了痛苦的由头”,然而,流放却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构成了一个文化群落,在这里他们获得了灵魂的安定,并且从事着文化传播的事业,“政治上的流放者,却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占领者”。
2)秋雨散文中流露的作家本身的人格魅力
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但应该说明的是,“知人论世”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也不想就此发表任何观点。我想说的是,他只是一个文化拓荒者,文化建设者。他是个性情中的学者,他是个行呤诗人,他的作品总体是他人格的真诚表露。要想客观评价余秋雨,只能从其作品入手,作一客观入理入情的分析。
①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许多篇目都流露出这样的精英意识。他拷问历史、反思文明、追踪文化、哀悼大师,也许回答他的只是声声叹息。于是,痛苦与焦灼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所以,在余秋雨的大量饱含情感的话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沉甸甸的人格魅力。
在《道士塔》中,他面对敦煌文物的散佚,面对晚清政府腐败官员的不作为,余秋雨作为一个受伤者,表达了他的不满:“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②
余秋雨是一个热衷于行走的文化学者,他的散文中也不止一次的对文化的“行者”表达自己的崇拜和赞美。在《古道西风》中,他写到“由于行走,而变得干净利落的商王朝,理所当然的发达起来了”,“很多很多年后,一位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的中国学者叫顾炎武,终于领悟到自己崇拜了大半辈子的孔子究竟是谁。他淡淡的说:‘仲尼,一旅人也。’”,“除了行走,很难真正感悟和修补中国文化。”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余秋雨开始了他的旅程。
余秋雨走的比任何人都勇敢,都彻底,他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征途。于是他为了千年前的诗里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等上大半夜亲自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亲身体验失落书生张继的心情,去亲身体悟那种古老又失魂落魄的心境;为了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去寻访古阳关遗址,体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出阳关的那份豪迈潇洒的步子……他一段路一段路的走过中国的文化胜地,大江大河,走过欧洲,一直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他一路走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奇异的人文自然景观,又引领人们思索其中种种值得当代人思索的话题,于是他的散文就有了这种行走之美。虽然,这种美在安定之后才可以品味得到,或者通过他人的眼睛折射而出,个中人品尝到的往往是旅途的劳顿、肌肉的酸楚,但精神的旅行却因为惊喜的发现和顿悟而变得顺畅起来。
行走使得他与山依靠的很近,与水肌肤相亲,吐纳着天地之灵气,所以,他的散文就多了许多灵秀之气,人们忘情欣赏,心灵得到慰藉,得到解脱,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③
虽然余秋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学者、频繁活动在各种媒体的文化名人,但在他的许多散文中流露出来的不仅有儿童的纯真,有老人的睿智,也不乏丰富的情感。
他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他又可以冲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来到黄冈,也仅仅是为了“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萦绕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
秋雨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风雨天一阁》里,余秋雨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悲怆。我们从天一阁藏书楼的创建和它代代相传的历史里,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独特而艰辛的流传方式,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良知和坚韧精神,又反映了家庭代传的封闭系统不可避免的困惑与悲剧。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在记述人事物景时融进了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我们发现他在“观照和思考人间事物的时候,总有一种类似宗教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余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正是这种平凡人都具有的情感,使得他与读者的心可以靠的很近,同时也是他的散文经久不衰,流传久远的一个秘密。
三、
①
散文是最自由开放的文体,但在一段时间内,南杨(杨朔)北秦(秦牧)的散文进了教科书,成了榜样或是模式,一为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一代知识型散文的代表,还有军旅作家刘白羽以行走创作为特色,散文创作也形成几种模式,阻滞了散文创作的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余秋雨的散文一问世,对这些散文文体是一个突破,也是个创新。散文可以写军国大事,叙三教九流,叹风花雪月,呤诗词歌赋,品吃喝玩乐,但用散文解读历史品说文化诠释经典却是余的创作。其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长篇大论的体式,跨越时空的视角,传统文人的心历冲突,自然山水的人文解读,西方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与感性合一的叙述语言。
②
余秋雨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有着深厚的戏剧理论修养,在他的散文中自觉不自觉的娴熟地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这就使得他的散文像一部部精美的戏剧,戏剧的剧情使得他的散文充满玄机和跌宕感。
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戏剧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白发苏州》、《信客》等只要略加改过,便可搬上舞台演出。这种艺术处理手法的运用,使大部分篇幅充满着阅读的张力,常能提升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与熏陶,那么便不可能有文化散文如此的写法,他的散文也就不可能受到现今读书界的强烈欢迎。戏剧成就了他的文学。
③
再如《洞庭一角》,作者先从贬官谈起,然后又将与洞庭湖相关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从范仲淹和滕子京的被贬而引出著名的《岳阳楼记》,有《岳阳楼记》而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岳阳楼也正是洞庭之一角。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由此引申出来的便是:“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做了景观。” 洞庭既为一景,儒释道、三教九流出没于此自然也毫不足怪,这便又走出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吕洞宾浅斟而低吟:“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一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与《岳阳楼记》相比虽显低劣,但却多了一些豪气和洒脱。这便又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端庄与活泼、质朴与文采、执著与豁达、稳健与豪迈。同时这也正好说明中国文化虽同根同源,但因其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同,而使这直抒胸臆的音符却迥然有异。这便使得岳阳楼和洞庭湖有了一种文气十足的亘古的文化定位。这与后写君山岛文化遥相呼应,相应成趣。写君山也自然也少不了写娥皇和女英,也离不开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文人骚客。当然,写君山也自然不可缺少颇具叛逆精神的杨么和精忠报国征剿杨么的岳飞,这里潜伏着一对矛盾体和旷古的悲剧性色彩。
④
余秋雨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一样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余总是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词语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力,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事理,同时流动着诗的氛围和情感色彩。同时讲究结构,每隔一两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议论。他的许多段落和句子也写得很有趣,作为文化人读起来时还时时会有一种同仇敌忾的亲切感。同时注意运用对偶排比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点染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借用余光中对散文语言的要求,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那么富有张力,富有弹性,富有质感,富有文采,《白发苏州》、《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篇,就是其中的范例,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容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极强。这也是余散文畅销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他的散文的魅力也在于此。
注释: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2] 余秋雨著《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3]宫照敏《悲剧蕴含——论余秋雨散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1 卷第11期,2004年11月出版
[4]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散文创作艺术[专著]/佘树森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