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文化节,是文化交流还是商业炒作?

(2006-11-06 18:13:21)
分类: 社会百态

性文化节,是文化交流还是商业炒作?


昨日,第四届性文化节在广州火辣开幕,与组委会预期的一样,场面十分火暴。首日入场观众超过6万人。为控制场面,展览馆被迫两次关闸限制进场人数。

中国在性文化上,较西方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今天,当人们对“性文化节”趋之若骛时,是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开放了?还是真的用文化提升了性意识的品位?

文化是一个极为丰富、范围极广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的象征,是社会所表现的一切生活活动的总称。美国已故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克莱德·克鲁克洪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凡有人群的实践活动,就必然出现文化。因此,在当今生活中,似乎什么都可以和文化挂上钩,而一旦和文化挂钩,一切都变得高雅而名正言顺。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高低和雅俗的分野,也有精华与糟粕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相反文化中的糟粕是必须摒弃的。文化可以通过交流而达到传播与传承。但文化交流的项目,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健康向上;有利于提高公众艺术欣赏水平。

性文化节,是文化交流还是商业炒作?

纵观第四届性文化节,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商业的炒作大大地超过了文化思想的交流。

一、从展览的项目和布局来看:本届性文化节展厅的一、二、三层均是各类安全套、性用品、保健品等厂商展销场地,只有四楼是古代性文化图片展、内衣秀、预防性病艾滋病图片展、大型科教片播放等场地。这就是说,商业性质的展览占到了四分之三,而真正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展览只有四分之一。 

二、从参观展览的人员结构来看:据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继红表示,首日进场的人数虽然超过往年,但主要还是以参展商和经销商凭赠票入场为主。而且入场的观众主要还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为主,很少看到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记者观察发现,其中中年人大多为外地参展商、经销商。而这点也充分说明,这次交流的主要项目是商品,是商家借文化交流的机会,促销商品的绝好机会。

三、从展览的效果来看:昨日展厅内,除了往年的合欢椅,还有几大新鲜玩意,比如推出合欢椅的厂家已研发出“太空床”,可以电脑遥控自动旋转摇晃,还可以利用床体构造玩各类花样,据悉一个月后可以推出市场,售价6千元左右;厂家不断安排人员在现场演示,吸引众人眼球。 

香港某电视台属下一网站也进场参展,还打出招募牌,希望在广州找一名“性情女主播”,作为该网站主持人,预计年薪50万元人民币。 

某厂商推出的男性自慰用品“太空包”,新颖独特, 该厂商为了吸引观众,还摆放了上个月底从美国引进的,两个性感高挑的“仿真洋妞”,每个售价9.8万元,其中一个上周已被北方一50多岁商人买走。 

而这些,实际上是纯粹的商业性交易活动。

四、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内衣秀”始终是关注的焦点。站在后排的人为了一睹内衣模特的“丰姿”,纷纷各显神通,想出各种各样的怪招。这点反映出,人们并没有把“内衣”作为文化的形态,而注意的是模特的“丰姿”。那么人们能从模特身上,获得什么文化信息呢?无非是满足了一下个人的眼球。而这也正是商家进行炒作的最有力的武器。




性文化节,是文化交流还是商业炒作?
 从“性文化节”的整体状况来看,除了性道德倡议书,还可以称得上是精神文化以外,其它的,如果硬要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只不过是物态文化,而这点是极其牵强的。其实,性文化节,说的直白一些,无非就是一个性用品的展览会。

既然这样,就不要把“文化”这一桂冠戴在“性”的头上。因为,这充满商业气味的交流,只是丰富了少数人的物质生活,而在精神上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特别是属于文化内涵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展览就可以积淀的。

所以,商业炒作就名副其实地去炒,不要用一些冠冕的词语来粉饰。这样也许能让人们对商业交易保留一些诚信的良好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