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挖掘深刻的主题

(2006-08-07 08:12:53)
分类: 专业论文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以意为主,主题的深刻与否决定着文章的价值。深刻的主题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因,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规律。

  那么,如何挖掘深刻的主题呢?笔者想从思维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因果思维,溯本求源

  任何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有特定的原因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所以,因是果之本,因是果之源,因果关系是贯穿于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之间的一种永恒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然首先着眼于因果关系。写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挖掘主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分析客观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在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和实质,进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当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时,应力求全面分析产生这一事物的种种原因,并且对这些原因进行仔细分析、考察、判断它与事物的关系如何,是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是必然原因,还是偶然原因;是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只有分清产生结果的直接、主要、必然的原因,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贪污受贿”这是一种腐败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贪污受贿者拥有的地位和权利,b、贪污受贿者追求人生只为索取和享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c、经济发达,社会为人们的享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d、老百姓追随请客送礼之风等等。分析以上这些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贪污受贿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造成贪污受贿这一腐败现象的最直接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身居高官为黎民百姓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在党的领导队伍中数不胜数;经济发达、精神生活提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至于老百姓的送礼,还是由于接受者的贪婪,假如是一生清廉、两袖清风、浩然正气、秉公办事,那么老百姓还何需去做送礼的事情,至于贪污那更是自己主动去索取了。所以,贪污受贿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取决于贪污受贿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了这一本质特征,我们就可以正确认识这一腐败现象只是社会向前发展中的一股极细小的逆流,我们对党的领导和经济建设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因此在挖掘主题时,我们要从人、事、景、物的种种表现中,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挖掘其精神实质、思想内涵,把握主要矛盾,再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辩证思维,哲理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联系的,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统一的,我们应辩证地看问题,作为反映社会本来面目的写作活动,也应该遵循这一点。

    1、从对立中求统一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苦与乐,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统一的,没有苦就没有了乐,我们不能把苦和乐孤立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两者统一并进行转化,即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因此要以苦为乐,变苦为乐。

    2、从表里中求依存

    事物的存在有其表里之分,但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由表及里。比如“诚信”,诚而守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表。在表现“诚信”这一主题时,就要通过“信”来表现“诚”,如果只写“诚”而不写“信”,或只写“信”而不写“诚”,都会失之偏颇。

    3、从量变中求质变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我们要认识事物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引起质的变化这一原理,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而启发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如:“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患常积于忽微”、“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等等,都是量变与质变这一哲理给我们的启发和教育。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显示事物的变化规律。

    4、从否定(肯定)中求肯定(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只有肯定应当肯定的,否定应当否定的,才能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

    比如:“昙花一现”这一成语,人们习惯用来贬喻那些显赫一时而后销声匿迹的人物。这种否定长期以来已被人们认同。但这未免有点绝对。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引导学生,无数英雄先烈他们的人生是短暂的,然而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一切,因此他们的人生又是辉煌而灿烂的。所以,短暂与美丽并不矛盾,相反,正因为其短暂,所以才更加美丽。从否定(肯定)中求肯定(否定),能使学生推陈出新,文章的主题易于达到新颖深刻。

    三、发散类比,赋予象征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就景写景,我们往往要通过所写的人、景、物等反映生活,或阐述一种事理,或表示一种情感。因此,我们要善于从事物身上,寻找出与人物的精神和思想相似的地方,进而赋予象征意义。

    如:“镜子”。1、照镜子,现实和镜中的东西一模一样,象征客观、公正;2、镜子能以一片而包容一切,象征以有限而容纳无限;3、镜子是纯客观反映生活的,象征呆板,没有创新;4、科学研究中,利用镜子的反射制造假象,象征虚伪、粉饰太平;5、倒车镜,在自己的身后安装一双眼睛;6、整衣镜,端正自己的衣容,端正自己的身行,端正自己的品行;7、人生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一面镜子;8、以人为镜,显现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9、水中月、镜中花,象征虚幻;10、哈哈镜,扭曲人的形象,歪曲事实等等。

  因此在写作中,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类比,赋予象征意义,以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写作作为学生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思维起着核心作用,而作为写作之首要任务的立意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只用一些技法去让学生挖掘主题,是很难做到由果求因,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更不能预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文章的主题也无法达到深刻新颖。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用思维策略去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才是写作教学之根本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