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孩子还没有放学。我一边等孩子,一边在餐厅里包粽子。夜是如此的寂静,随着粽叶在手中的舞蹈,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在我娴熟的技艺中诞生了,这门手艺是母亲教给我的。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家。
离开家乡有二十多年了。无论在哪个节日,都会勾起我对家万分的思念。独自在外闯荡的日子,有着太多的艰苦和辛酸。我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也许就是因为我太重感情,我才会常常有着些许的忧郁和淡淡的惆怅。
家乡的端午节,虽没有南方赛龙舟热烈而壮观的场面,但却有其独特的风韵。儿时的五五端阳,在初一的那一天,母亲就将五色丝线捻在一起,缠绕在我们兄妹几个的手腕、脚踝、和脖子里。母亲绣花的手艺堪称精美,她会用五色的丝绸给我们绣制许多的香囊。香囊里的艾叶是母亲亲自从田野里采摘的。香囊里浓郁而微辛的味道,久久不会散去。母亲绣的香囊不仅图案漂亮,而且形状多样而美观。我胸前带着的香囊,总会引起小伙伴的羡慕甚至是嫉妒。
母亲总是在五月初一就开始忙碌,将艾叶挂在门匾上,还要用红纸剪几只大公鸡,公鸡嘴里衔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蝎子,用黄纸裱出来,贴在门上。这时,街上会有许多老太太卖自制的香囊和印刷的神牛镇宅图,或者是观音驱瘟图,图上写着:“神牛驮着观音来,五月端阳来巡回,不吃人间五谷草,专除瘟神五毒灾”。
这时候,我和父亲的工作是去苇子地里摘粽叶。我们村种着一大片苇子,那高大而茂密的芦苇,绿油油的,如秋天的青纱帐。我和父亲钻在里面,我会紧跟在父亲的后面,因为里面太过浓密和幽静而让我产生了一丝恐慌。父亲特别会采摘苇叶,爸爸的个子高,他能轻松地够到上面又宽又长的新叶。我通常是给父亲当帮手,把他摘的一把把整齐的粽叶放在篮子里。
母亲在学校里特别忙,她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包粽子的。从妈妈煮粽叶,那新鲜清香的粽叶味道刚刚散发出来时,就已经勾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涎水。我们会在一旁静静地看妈妈包粽子,好象看妈妈在做雕塑一样的崇拜和虔诚。
母亲每年包粽子时,都会给我讲起吃粽子的来历。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屈原。传说屈原跳江以后,他的精神感动了龙王,龙王就把鱼虾、青蛙等水里的动物都召集起来,不让它们吃屈原。所以,我曾经和小伙伴,在天还没有亮时,就到河边去验证这个传说。那时候,我真的没有看到一只青蛙,于是高兴地跑回来,告诉妈妈说,那个传说是真的。
我深深地钦佩屈原的高风亮节。上了高中,我很爱读屈原的诗,那荡气回肠的篇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英勇豪迈;“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的超尘脱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执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卓尔不群;“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桀骜不驯。至今都铭刻在我的心中。
唐人文秀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端午》的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是啊,大浪淘沙。滔滔江水,卷走了屈原的身体,却卷不走他不屈的忠魂。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精神。
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大形象,已随母亲煮粽子时飘溢的浓浓的香味,永远根植在了我心灵的土壤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