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友情,我们就会想起那个经典故事: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 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 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 “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 “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朋友好奇地问道: “为什麽我打了你以后, 你要写在沙子上, 而现在又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 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如果朋友之间真能相处到这个份上,那就是真正的朋友。然而那毕竟是传说,如同神话一样美丽的传说。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能做到肝胆相照,真的不是很多。因为,我们总是把友情加上了这样那样的负荷,而使友情变了色彩和味道,甚或是作为了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甚或是把朋友作为了自己向上爬的垫脚石,更有甚者,是靠出卖朋友来获取殊荣,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很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就成了目的,而友情就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此时的友情就会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饰,就如同花瓶里的塑料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芳香,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摆设。
也正因为有所求,使得友情的天平常常失去了平衡。平衡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优美,是一种势均力敌、不分胜负、相互保持清醒的重量相等的支撑。诗人周涛把平衡描写为:“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另外一个诗人也写过:“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这都是无所求的飘落,前一种是相互之间的同情和怜悯;后一种是无私付出的等待。这都是诗化了的高贵!在物欲横流的人群中,我们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余秋雨曾说:“友情本是超越障碍的翅膀,但它自身也会背负障碍的沉重,因此,它在轻松人类的时候,也在轻松自己,净化人类的时候也在净化自己。其结果应该是两相完满:当人类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时,友情本身也获得最充分的实现。”但我认为,这也只不过是余先生对友情的一种向往。
现实生活中的友情,在付出的同时,是要求必须得到回报的。朋友之间反目为仇的例子比比皆是,让我们如何相信友情的纯洁和忠诚?
面对生活中苍白的友情,我除了瞠目结舌的惊愕外,我真的说不出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