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结过几次婚?

(2006-04-08 10:04:25)
分类: 围城内外

这几天,专注研究“出轨”和“网上婚外恋”了,忽略了对“围城激情”的关注。为了大家更好地经营自己的爱情,今日撰文《你结过几次婚?》,确切充当给所有看过我文章的网友们的一个答复。
——也算引言
 
每个人都是怀着激情,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循着脚下的红地毯,款款走进婚姻的殿堂——自己的围城的。当初的走进,的确是春心荡漾;的确是信誓旦旦;的确是义无返顾。但为什么激情过后会归于平静?甚至,有了突出围城的冲动?
 
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需要结三次婚。就如同飞蝶破茧,只有经过一次次的蜕变,才能升华为极致;又如同陈年的佳酿,越是长久,就越是醇厚芬芳。
 
第一次:和友情结婚
 
没有两情相悦,志同道合,两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步入婚姻殿堂的,所谓“强扭的瓜儿不甜”。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婚姻自由的社会,没有了“父母之命,媒也妁之言”,更没有“强迫”和“包办”。任何一对情侣,都是自己亲自选择了对方,而能走到婚姻这一步,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为对方付出一生乃至生命的决心和真诚。也就是说,只有激情之火燃烧得正旺的时候,才会选择结婚。婚姻是激情的高潮,绝非激情过后的尾声。
 
但是,这次隆重的婚礼,尽管有亲朋好友的恭喜祝福;尽管有两个人的海誓山盟;尽管有新婚之夜合二为一的质的飞跃。但这也仅仅是和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结了婚,而这次结婚,实际是和友情结婚,相当于数学中简单的:1+1=2。即由两个独立的个体,组合成了一个二人世界。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新婚初期两个人的组合,只是貌合,你的心里并不一定全部接纳了对方。有许多恋人,婚前总是极力地表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粉饰的光彩照人。一旦结婚后,就摘去了面纱,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缺点,暴露无遗。这就需要夫妻两人再结一次婚。
 
第二次:和爱情结婚
 
婚前和婚后,两个人的感情是迥然不同的。婚前的感情仅仅是建立在友情之上,是肤浅的,是脆弱的。为此,人们把新婚的头一年称为“纸婚”。
 
现在,好多人结婚两三年就离婚了,原因就是没有把婚姻升华到第二个境界,即用全部的爱,接纳你的爱人,以及你爱人身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陋习、缺点和不足。
 
婚姻里只有有了真正的爱情,才能有了宽容和互补。有了宽容,你就能包容他的缺点;有了互补,你就能弥补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有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会有永生不灭的激情;才会有心有灵犀的默契。
 
这次结婚,是心灵的一次结婚。相当于1+1=1,也就是说,你把他不仅融入了心中,而且融入到了你身上的每一部分。你的血液里流淌着他的鲜血,他的骨肉里镶嵌着你的骨肉。只有互相的培植和养育,才能生存,一旦其中一部分死亡,另一半必定枯萎。
 
结过这两次婚的婚姻中,夫妻双方绝对不会把离婚挂在嘴上。但这种温馨的婚姻,还不代表婚姻的稳固,稳固的婚姻,还需第三次升华,即进入婚姻的最高境界。
 
第三次:和亲情结婚
 
也就是说,你要把对爱人的爱,扩展到他的父母以及整个家族。即你不仅爱他,还要爱他的整个家庭,爱他整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你的另一半不单属于你,他还属于他的父母和朋友。把他的父母视同你的亲生;把他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视同你的手足。爱他的全部,爱他的所有。如果你们真正地达到了水乳交融,也就进入了禅定的状态,想分也分不开了。
 
这次婚姻相当于1+1=3,“3”在古代不是一个定数,它代表多数。两个人的爱加起来,等于所有的爱,无数的爱,全部的爱。当婚姻走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还想走出围城吗?你还想出轨、出墙吗?
 
在爱情的世界里,许多男人往往误解:婚姻就是娶一个女人回家,洗衣做饭,生孩子。而忽略了还要娶过来女人的兴趣、爱好、追求和不足。
 
许多女人误解:婚姻就是嫁一个男人,穿衣吃饭,避风的港湾。而不知道还要嫁给男人的习惯、个性,以及男人背后的整个家庭。
 
正因为人们对婚姻的误解,才不去把婚姻一步一步地上升到最高境界。而是一味地埋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甚至极力地想从围城外寻找所谓的激情,结果最终走入了“黑熊掰棒子”的怪圈,一种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
 
激情只不过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婚姻和爱情里,需要的是持久而稳固的情感。这种情感里有激情、热情、友情、爱情、亲情等等。
 
“积土成山,风雨兴也;积水成渊,蛟龙生也”。让我们把激情的涓涓细流,汇成情感的江海吧,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后记:本人才疏学浅,写文,只要一种淋漓尽致的痛快,而且纯属扯淡。不周之处,请大家海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