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你充当的是什么角色?

(2006-03-29 19:00:48)
分类: 社会百态

 

儿子今年上初二了。昨晚下学回来,情绪十分低落。他从书包里拿出日记本,将老师的批语用纸和胶带粘住后,递给我说:“妈妈,你看一下我的这篇日记能打多少分?”日记的题目是《读书的境界》。
 
看完他的日记,我深感惊讶。说心里话,我有好长时间没有看他的作文了。尽管我很关心他的学习,也知道他的写作水平不错,他的思维独特,语言很有文采。小学阶段,就多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特别是四年级时,他荣获了全国“中华魂”读书活动的一等奖,并在市关工委的组织下,独自到北京参加了颁奖仪式以及冬令营活动。
 
然而,今天的这篇日记,从我多年从事写作教学的经验来说,我认为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打在90分以上,甚至还会更高一些。而他的语文老师只给了他60分,并在分数下面赫然写着:“此次作文,不符合要求。”
 
我问孩子:“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孩子说:“老师让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家都写的是新学期的打算或计划,都在80分以上,只有我的是60分。”我百思不得其解,“读书”不是学习吗?而且孩子在结尾处已经明确点题。如此借题发挥的一篇好文章,怎么在老师眼里才是个及格?
 
为此,我很郁闷。我已经从事了18年的师范教育,对当前中学里的应试教育有很多的忧患,虽然我曾经做过许多的努力,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贯穿在了教学中。但是,我真没有想到,我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今当了我儿子的老师,竟把我传授给他们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湮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浪潮中。
别的暂且不说,单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该实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的多元化,而不是用一把尺把学生拍死。可是,如今的中学,依然是:“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是现行教育机制中存在的弊端,我们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但老师的教育理念,为什么不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呢?老师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者,而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学生学习的统治者。
 
可是,现在的中学里,依然盛行着“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教育关系;以及“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就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的教学方式。而且,越是重点中学,就越是严格地沿袭着这种教育思想。
 
面对老师对孩子一次次不合理的评价,我只得给孩子谎言般的解释,并且重新给孩子树立自信。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鲜活的生命、富有独特个性、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而不是一根根木头,怎么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作为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老师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或一个眼神,既能让孩子们步入理想的圣殿,同时也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
 
陶行知老先生早就教导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可我们现在的老师呢?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说的轻一些,是误人子弟;说的重一些,其实,老师就是扼杀天才的刽子手。
 
 
 
附:儿子的日记
 
             读书的境界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我喜欢用这两句话来形容读书的境界.
 
古人很注意读书的环境,贾政在清幽的潇湘馆中对贾宝玉说,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枉此生了。潇湘馆清幽的环境和青翠的竹林,在贾政眼里看来,是读书的一个好处所,月光如雪,在披着银光的墨绿色的竹林旁,设一书案,焚上香炉,沏壶清茶,端坐在案前,借着微微的烛光,读着经史子集。时而有微风拂过,竹林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如此境界,也难怪贾政觉得不枉此生了。
 
若再雅致一点,在湖边建一个楼阁,楼上雕出精致的窗棂,床下设一床塌,园中种上芭蕉。等下雨时,在雨打芭蕉声中读书,情意冉冉,诗意绵绵,放眼望去,世事万物,皆入眼帘,此种天人书合一之境界,实乃是一种享受。
 
不过,我更欣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读书进入了忘我忘物的状态,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而惟书是知。那一刻忘却自我,忘却世界,忘却古今,忘却生死,把心灵与书合为一体,任你是月色清幽,或是细雨绵绵,还是风起云涌,甚或山崩地裂,读书之人,始终色不变,目不瞬,此境界才真正无可比拟。
 
要达到此种境界,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摆正读书的心态。为功名利禄而读书,自然把书当成了工具,时刻琢磨如何用书铺一条飞黄腾达的路;为了消遣读书,也就把书当成了玩物,充其量书只是催眠曲。此样读书,何尝不是对书的侮辱?说什么风和日清,清幽雅致,如果读书人心中无书,环境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只有真正爱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才能从书中读出意境,读出真谛。
 
学习也是一样,只有真正爱学习,真正会学习的人,才能投入其中,并从中体会到其真实的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