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二场培训,学着开发项目,说得确切一些是给学生开发项目。怪不得西方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大概是从小的时候开始,便是在做项目的活动中成长起来,所以到了社会“实战”自然就驾轻就熟了。我们的孩子也该学学,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
很喜欢那个《池塘和青蛙》的例子,应该也是国外的教学例子,从问题的提问内容上看是生物学科,不过年级确是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设定的项目是帮动物园制作一册介绍青蛙的小册子,所以在教室里设立青蛙养殖基地,让学生观察、记录、归纳、总结、并制作介绍材料,学生们的角色设定为青蛙专家。换成我们的话,大概是会学生看看科教片,查查资料,大概也会叫学生回家养养蝌蚪吧,但学生到底养了没有,有没有其他的收获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上一次的课,老师的意思是说国内和国外的教学的比较,差距在教学设计上,其实,象《池塘和青蛙》这样教学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别出心裁之处,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切实可以动手实践的平台,而对于我们来讲,动手实践或者社会考察这种东西确实看起来很美,实行的话却难免困难重重。我们的老师往往解决的是课堂问题,而课外学生的时间早被练习占满了,而如果他们不去做练习而是成天跑什么社会实践的,估计我们的老师也早被家长投诉NN次了。这就是观念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改变什么课程就可以做到的,选拔的体系一日不变,所有的教学还是围绕着它转的,社会对成材和人才的观念没有多元化的包容的话,还是抵不住人群往固定的选拔体系里冲的。
课改,我们到底需要改什么?
今天老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关键是学习理念,理论上的很多东西可能跟我们的现实都不符合,这些东西也都还是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所以KFC有了老北京鸡肉卷,这大概是本土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吧。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品尝它的想法,真是奇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