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接了一个求职者的电话,一开口就是简历已经寄过来了,学校为何没有什么通知。我当时有点纳闷,但是也不好说别的什么,毕竟求职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于是问她是什么专业,回答是中文专业,因为中文专业已经安排过两轮试讲了,于是就问她是本科还是专科,是否是应届毕业生,以及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回答是某所学院,本科应届的。我明白了她没有入选的原因是因为毕业的学校不太知名的缘故。就告诉她,学校对她所毕业的学校不是太熟悉,从简历的情况看觉得并不符合学校聘用条件。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自己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深怕太直接的语言会伤害到她。没想到,电话那头的她,突然气势汹汹地说道:“老师,我觉得你们学校太武断了吧,因为这个缘故……”。后面我已经没有耐心听下去了,打断她说:“很抱歉,某同学,我想每个用人单位都有拣选的权力,也有相关的聘用规定。”她还在电话那头愤愤不平地念叨着什么。我和她道了声别,就把电话挂了。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是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自信是件好事情,但是,并不是自信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而且,没有客观基础的盲目自信有时候也就和自恋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我的观念有些落后了,总是觉得凡事临头都要先看看自己。譬如说,求职未果,要先想想自己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条件,想想自己的资历是否足够优秀,想想自己能否能以诚恳的态度为个人赢得一些机会,而不是将矛头一下子对准招聘单位,不是一下子就认定自己的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千里马。给一个支点就能撼动地球的是阿基米德,但也只有阿基米德才能让人信服他的话语。自信是需要根基的,狂妄也是需要坚实后盾的,如若不然,眼高手低,心高气傲不懂得检视自身能力的人最终可能导致的也许就是一事无成。
年轻人天生个性张扬,也带着自负,可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通常是少了谁都照样正常的运转,多了谁也许是运转得更精彩而已。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报道,似乎少年老成的人更容易在年纪不大的时候就获得成功,原因在于他们懂得自我克制也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所以成功大道就提前为他们打开。谦逊和自省可能让你觉得压抑,但是,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进步和成功的最大的障碍也常常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为什么不从自身寻找清除不利因素的突破口呢?要改变外界的眼光和观念不是轻易的事情,还不如从改善自身条件入手为自己建设一个个踏实向上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