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三天就是春节了,这几天在外的游子都在忙着往家里赶,到处都是车来人往,可如果要说哪条路最难走,恐怕除了游子归乡的路,就得算短信拜年的通道了!
记得去年的年三十和初一那两天,拜年信息让我那超大容量的手机都会爆满,应接不暇。其中语句重复发自不同手机的拜年信息要占很大内存空间。今年早春,春节虽晚,可拜年信息又和早春一起跟进了。距春节还有几天,拜年信息却早早收到了。

咱不说全国的所有手机用户都会在这段时间收到拜年短信,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些有跟朋友短信联络习惯的人绝对可以收到大量的祝福短信。拜年短信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自制短信。即自己一个字一个字输入所组成的。另一种从网上下载和转发别人现成的短信,而后一种占大部分。出现多人发同一信息之事。甚至有人在同一样的信息中加有别人的姓名,他也不删除就转发了,使第三人收到信息知道手机号码,却不认识发来信息中的姓名。这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转发拜年短信正在冲淡年味。在这里我要把发短信拜年的七大罪状罗列出来,让大家来判断:
罪状一:增加困扰。有的朋友发短信不留姓名,这就造成该说的话说了,却没达到拜年的效果,因为不知你是谁,给对方陡增困扰。
罪状二:冲淡了人情。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都是转发。有几句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很多人不满:短信,让人近了,更让人远了;短信,稀释了年味,稀释了人情!
罪状三:给运营商送钱。2006年,仅从除夕到大年初七8天,全国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126亿条。中移动中联通两大运营商8天的短信收入就超过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超过30条。
罪状四:造成网络拥堵。短信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网络堵塞,有时发的几条短信居然“跑”了几个小时才到对方手机,更离谱的是还有些短信不断被打回,只好重新发送。
罪状五:对祝福感到麻木。祝福短信,都长一个样,都成了“公式化的短信”,典型“拷贝的祝福”,给收短信的人带来了审美疲劳。
罪状六:容易上当受骗。有些短信都是以拜年或是恭贺新年为由头引诱消费者。比如“您的朋友134××××××××通过语音短信给您拜年了,请拨打12345听取,您也可以直接转发给亲朋好友。”此类短信如果进行回复或是确认接收,那么便会使容易相信他人的朋友误入了短信陷阱。
罪状七:让社会关系显得陌生。短信拜年流行,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想想十来年前,拖着一家老小,挨家挨户走一圈,后来,电话拜年替代登门拜年,再后来,短信拜年又代替电话拜年,不用张嘴,按几下拇指,给满世界熟悉的人统统拜年。可是,人与人之间少了交流,也变的陌生了。
通讯的发达,手机使用的便捷,让我们即使觉得这些短信很无聊的时候,也无法找到躲藏的地方,有时候很想拔了电话线和网线、关了手机和小灵通,但如此环境之下,就真的能封闭不与世事了吗?所以,还是建议大家除非万不得已,不要用短信拜年,多亲自拜访一下亲戚、朋友,过一个和谐、真挚,充满人情味的春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