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家闲着没有出门,上网看新闻,看到新浪读书频道转载自《上海青年报》上的一篇关于解放报业集团的文化论坛“共论‘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写的是易中天对“他主讲的《百家讲坛》大多是观众说好,同行摇头。”这一现象作出的回应:“首先,我是中文系教授讲历史,所以同其他中文系教授、历史系教授都不是同行。其次,我讲‘三国’,主要是讲给喜欢历史的非专业人士听的,说白了就是外行讲给外行听。我蒸出来的馒头并没有请专家吃啊,别人在吃,你非要在旁边说这馒头不好吃,干吗呀?”
看后我感觉真是十分的可笑,而且感觉易先生的个人主义已经膨胀到了极至。
一、易先生说:《百家讲坛》其实说白了是一个外行讲给外行听。我就不明白了,难道《百家讲坛》里所有登台作讲演的那些教授、学者、专家都是外行?他们说演讲的历史、人物、事件都不是真实的或未经严密考证的?我想不会吧,《百家讲坛》本就是一个让百姓解读历史、文学的一个平台,如果如易先生所言,那还不如请说书先生的人给大伙说书听来得更精彩呢!
二、易先生说:《百家讲坛》其实说白了是一个外行讲给外行听,没请你内行来听,我没请你吃这个馒头,你干吗要说这个馒头好吃不好吃,这个馒头好吃不好吃关你什么事?我就更不明白了,电视传媒是个大众传媒,《百家讲坛》是其中一扇小窗,作为大众人人都可以来看、来感悟、来评说、来发表意见,不管是学者还是百姓都应该有这权力,这不是请不请的问题,打开电视我想看就看,看完了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这总正常的,你没权力剥夺吧?那您为什么就不能大度一些,让别人评论别人的,你说你的呢。
三、我感觉易先生对文学批评有很大的抵触和排斥,其实大可不必,文学和文学批评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个相互督促和相互提过的关系,有了批评的监督和挑刺,对搞学问的人应该是种帮助和提高,也或是种动力,我们现在就应该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想易先生其实是很在意别人的评论的,每次和不同意见者争论的脸红脖子粗,也正反映了你作为文人的那点肚量。
易先生,我是喜欢你讲演风格的,若你大肚一些,就一定会有更多人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