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演刘江:《黎明之前》比《潜伏》费脑子

(2010-10-13 21:09:32)
标签:

黎明之前

潜伏

刘江

刘新杰

卧底

娱乐

分类: 《京华时报》荧屏版

导演刘江:《黎明之前》比《潜伏》费脑子

本报记者 赵楠楠

由刘江执导,林永健、吴秀波、海清等主演的谍战剧《黎明之前》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开播以来,严重考验逻辑推理能力的剧情、命悬一线的人物命运、五花八门的侦破手段被不少观众称道。很多观众评价该剧是《潜伏》之后最值得一看的谍战剧。不过也有观众之处该剧的美中不足是爱情戏节奏太慢,而结局又过于戏剧化,昨天,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刘江,他坦言:“看《黎明之前》确实比看《潜伏》费脑子,而那个更让人费脑子的结局,则是设计出来等待观众自己找出答案的。”

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潭中树是何时知道刘新杰是卧底的?”刘江给出了正确答案:“潭中树是在那个岔路口,两人分道扬镳时才知道刘新杰是卧底。”

架构和《潜伏》有些相像

许多观众表示该剧和《潜伏》有些相似,同样是敌人心脏里的潜伏者,敌人是一个站长和他领导的三架马车。《潜伏》是老谋深算的吴站长,《黎明之前》有个不苟言笑的谭局长,手底下齐佩林八面玲珑、孙大浦马马虎虎,连李伯涵的高智商也和《潜伏》的李涯同出一辙。

导演刘江看来,《黎明之前》和《潜伏》就像是一个菜系里的两道完全不同的菜。《黎明之前》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两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热播剧都是出自刘江之手,因此他相信,就像《媳妇》讲的也是家长里短,一样受欢迎,《黎明之前》也可以找到谍战的突破口。他透露,其实《黎明之前》的剧本在《潜伏》播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黎明之前》是类型化更高的戏。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倒叙、反转的情节逼近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比如:通过药剂的化学反应,来推断死亡原因;通过口含照片,知道照片拍摄的大致时间;通过翻检嫌疑人的生活垃圾搜集线索等。” 有消息称《黎明之前》是根据麦家的小说改编,对此,刘江更正说:“纯属误传。《黎明之前》完全是编剧黄珂的原创。”

细节引发观众考证

该剧的出现让不少观众感叹,“终于不拿我们当白痴了。”不过也有很多观众反映“看着太累,很多地方还没看明白就过去了。”很多观众在网络贴吧中展开大讨论,被吧主评为“精华”的贴子比比皆是,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观众的分析完全超出了编剧和导演的预先设定。比如,剧中刘新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日语“撒由那拉”让很多观众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就有观众引经据典去考证,并援引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将“撒由那拉”翻译为“就这样吧”,上升到了一种超脱的处世哲学。

对此,导演刘江笑着说:“观众认真过头了。其实这个词只是吴秀波即兴加的,是给角色设计的特征。因为刘新杰和潭中树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说‘撒由那拉’会让人联想到他们的渊源。显得比较有特点,还有调侃的意味。观众分析的这么深入,让我很震惊,说明这部戏确实感染到大家了,不过我们真没想弄那么复杂,没想把观众往沟里带。”

刘江表示,拍这部戏的初衷就是为了好看,而不是讲大道理给观众听,“大家习惯了文以载道的思维惯性,总想从一部戏里找到些深刻的大道理,这部戏引发了观众对于信仰和人性的讨论,但这与我的初衷不符。我最大的宗旨就是好看,娱乐比什么都重要。”

爱情戏太平海清装嫩

很多观众看后反应剧中的感情戏太不给力,“可以说没有感情戏,女演员很少,基本都是打酱油的。海清出演了男人帮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主角顾晔佳,她与刘新杰之间的爱情戏节奏很慢,也不够浪漫。感情戏与紧张刺激的情节推进关系不大。”对此,刘江回应,该剧的剧作结构决定了这是个“纯爷们戏”,“故事主线是讲八局与水手组织的正面冲突。爱情不是拧在主线上的。”

有观众认为海清这次终于脱掉了媳妇的帽子“海清在《黎明之前》中以单纯清新的形象出现,尽管她的角色不如翠屏那样有喜感,有特色,但作为‘男人帮’中唯一一朵玫瑰,也还是值得一品的。”但也有观众表示,海清不该装清纯,“首先,海清的气质比较中性,她的脸型适合短发,她在《黎明》的造型顶着像帽子一样的假发,挺失败的。其次,她不适合演单纯可爱的女生,看看她之前演的海萍、毛豆豆,都是比较市井气的女性。所以看她细声慢语地讲话,娇弱的样子,我真被雷到了。她演女特务还有人信,但扮柔弱有欠说服力。再说海清也不小了,扮嫩这种事不适合她。”对于装嫩一说,导演刘江解释说:“顾晔佳可以理解成那个年代的剩女,刘新杰是剩男。我倒是没觉得清纯角色不适合海清,你看林志玲也不小了,不还在装嫩嘛。”

结尾成软肋

很多观众看后抱怨结局过于标新立异,匪夷所思,“用了29集半的时间试探刘新杰,只用了不到半集,就用很粗糙的证据把李伯涵毙了。感觉很突然,谁能解释解释如此高明的谭局长用了29集半的时间在干什么呀?”不少观众认为该剧的软肋是结局,“结局那场戏是整部剧中最做作的一场,根本没有解决枪伤和电话两个最有力的物证直接指认刘新杰的问题。而且过于神话了‘水手’,能把自己死后的事情说得那么准,那就不是人了。

导演刘江告诉记者,观众看大结局的时候要换一个视角,带着“李伯涵是中共卧底这个大前提”去看,就会发现枪伤和电话这两个对刘新杰不利的物证,其实是李伯涵设计之后栽赃陷害给刘新杰的。促使谭局长杀掉李伯涵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潭中树出于自愿。因为李伯涵让他身败名裂,潭中树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二,“水手”的供述和从解放区回来的卧底的供述,增加了李伯涵是卧底的嫌疑。刘江说:“潭中树很精明,但是人在冲动之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是最正确的。潭中树撤退到台湾后,他会意识到这中间是有纰漏的,李伯涵是冤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