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氿”字简释
蒋克华 摘录
宜兴有东氿、西氿,为城市风光增色不少,可这个“氿”字,让人议论颇多,他的读法用法有它特殊的地方,值得考察一番。
考察宜兴东西氿的“氿”字,可以看出他的古今音变情况,可以判断大致是在什麽时候氿字的读音由gui音变成jiu音,同时也反映出汉字读音变化的一些规律,特别是汉字的某些地方性读音的变化规律。
一、氿字的古今音变
查宋本《广韵》上声卷第三,旨韵第五,可以看到氿字与轨簋晷等字属同一类来源,属于上声旨韵见母字,反切读音:居洧切(洧字读音wei)。按语音发展规律这一类字读音为gui,因此,氿与其他同类字,在词源、辞海一类词典中,都读这个音。
宜兴话里氿字读jiu音,不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算是出现了例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个读音特指宜兴的东氿、西氿。
氿字成了多音字。即有gui和jiu两种读法。
二、氿字读jiu音起于何时
我查过一些韵书和字书,在宋代的《广韵》和元代的《中原音韵》中,还没有出现jiu音的记录。
在段玉裁注许慎撰《说文解字》中,段注:从水,九声。这说明jiu
音已经正式进入字书。解释一点,九字与氿字在古代不同类,自然就不该同音,九字属于上声有韵见母字。
元代的《中原音韵》出书是在1324年,段注《说文解字》的刊行是在1815年,其间相差491年,《中原音韵》时,在宜兴氿字是否已读jiu音,这已无法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段注《说文》之时,宜兴已经将氿字读为jiu音,而且时日久远,不容置疑。因为语言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它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不管这个字的读音变化符不符合变化规律,都要通过漫长的时间,让人们普遍认同,当大家都使用新的读法时,专家学者也只好跟着认帐,让其进入词典。`
段玉裁是江苏金坛人,金坛离宜兴很近,他当然知道宜兴及周边地区都将氿读jiu音,已经约定俗成,于是他也承认:从水,九声。
三、氿字读音变化的条件是什麽
我考虑主要有两条:
1、氿字本来就是一个生僻字,它的应用范围很小,很多人不认识,特别是外来的人,看到这个字就敢念做jiu字,原因是:汉字是形声字,很多字都可以认字认半边。在江西抚州附近有个地方叫“浒湾”,我在那里就听当地人叫“xi湾”。这种例子在其他地方也比较多见的,苏州浒墅关的“浒”亦如此。宜兴氿字的念法可能也有这个因素。
2、早期氿字的读音同鬼字的音相同,说到“氿”如同“鬼”,给人以不吉祥吉利,或者恐怖的感觉,出于忌讳心理,也要找一个可以替代的读音来作氿的称谓,于是,jiu
音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氿字的认识,不知对否,望方家指教。
宜兴民俗文化研究者徐建亚先生告知,宜兴话里,氿字后面不宜带湖字说,即氿就是氿不能说氿湖,翻开辞海查氿,有一条解释:氿,轨也,流狭而长如车轨也。可能东、西氿因此而得名,而不是辞海上的另一条解释;侧出泉。但是,宜兴的团氿它不是狭而长的,徐先生说:团氿和西氿是一体的,过去统称西氿。因此团氿就在狭而长的范围内了。古代的单音词居多,氿字在历史上是单用的,后面不能带湖字。有时候方言里会保留古音古义,或者保留古代的语法词汇结构形式,宜兴话里“氿”字的用法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宜兴的“氿”就是宜兴最独特的风水环境。



宜兴东氿西氿团氿的氿名考究
“氿”的名称不是以大小即“比河大比湖小”来命名的
河与湖不是“氿”大小区间的两个极
古时代把侧边流入汇成的泉水称作“氿”(guǐ)
宜兴为什么把“氿”(guǐ)在命名湖名时读成“氿”(jiǔ),
现代字典从什么时候认可“氿”是多音时,难以考证
在宜兴城东西两侧有两个面积较大的水域,宜兴人分别把它称为“东
氿”和“西氿”,宜兴县志也把“西氿”东邻的一部分称作“团氿”,因此,历史上把“东
氿”、“西氿”、“团氿”俗称“三氿(jiǔ九)”。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其他《新华字典》上都讲到,“氿(jiǔ)”——“中国湖名,在江苏省宜兴县,有东氿、西氿之分”。从目前本人可以查询到的资料和信息看,有文字记载用“氿命名特定水域的恐怕就只有宜兴了。
那么,这两个水域宜兴人为什么不把它们称作“东湖”、“西湖”或其他“河”名,而把它们称为“东氿”和“西氿”呢?这个问题几乎是外地游客到宜兴后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宜兴人是如何来解释的呢?据我看到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或把它刻在有些碑文上的,以及我听到导游在向游客解说甚至领导对外介绍时,都很一致地说“比河大比湖小,称之为‘氿’”。有的为了使这一说法找到出处,加上一句“辞海上讲的”或“康熙字典上讲的。”
本人也查阅了《辞海》和《康熙字典》,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中这样解释,“氿(guǐ轨)①水边干土。《说文.水部》:‘氿’,水厓枯土也。②水从旁流出。见‘氿泉’”。
氿泉——侧出泉。谓泉水上涌受阻,从侧面流出。《诗.小雅.大东》:“有洌氿泉”。《释名.释水》:“侧出曰氿泉;氿,轨也,流狭而长如车轨也。”
氿滥——泉水。《文选.班固〈答宾戏〉》:“怀氿滥而侧深乎重渊。”李周翰注:“氿滥,小泉也。”《后汉书.黄宪传》:“林宗(郭泰)曰:‘奉高(袁闳)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叔度(黄宪)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为浊,不可量也。’”
同文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上这样解释:“氿,(唐韵)居洧切(集韵)矩鲔切(正韵)古委切丛音轨(说文)水厓枯土也与厬同(尔雅释水)水醮曰厬(注)谓水醮尽又侧出泉也(尔雅释水)氵九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李巡曰)水旁出名曰氵九(诗小雅)有洌氿泉无浸获薪又(集韵)渠尤切音求水厓也或作氿氵轨
。”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讲,“‘氿’(guǐ)氿泉,从侧而喷出的泉。另‘氿’(jiǔ)东氿,西氿,湖名,都在江苏宜兴。”因此,从目前本人所查阅的我国权威《辞海》、“字典”、“词典”上,都没有“氿是比河大比湖小”这种说法,且《辞海》与《康熙字典》上除了以上一种读音和解释外,别无他意。本人认为,即使那本书上是这样解释的也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一、“河”与“湖”的区别不是以大小而分的
“河”,古代专称“黄河”。地理概念的河通常指水道,分内流河与外流河。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境内,通常把注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江,把我国岛屿上的河流,无论注入哪里都叫河或溪。而对于外国的河流,无论其长短,是注入内海、湖泊,还是外海、大洋一般情况都叫河。如世界上四大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长江。
“湖”是地面中的一片封闭或半封闭水域,是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岩溶湖、泻湖、牛轭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按含盐量多少,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等。按湖和河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陆湖与外流湖。
因此,“河”与“湖”的规模很难说是谁大谁小。
二、“氿”的规模(形状、大小、流量、流域)也不可以与河、湖相比较的
从我们对河与湖的区别中可以看出,既然河不可以与湖的大小相比较,同样“氿”也不可以用河与湖作为区间极来比较。
从水利部门查阅的资料可看出,“西 氿”水面10.7平方公里,
“东氿”水面7.52平方公里,“团氿”水面3.16平方公里,你总不可能说这“三氿”比黄河、长江、淮河、辽河、渭河等河大吧?!更不能说比世界上亚马逊河、尼罗河、叶尼塞河、湄公河大吧?!因此“氿”不一定比河大,当然它可能比人工开凿的小河会大。
同样这“氿”也不一定比“湖”小,如我们熟悉著名的西湖、玄武湖、瘦西湖、昆明湖、未名湖等都比东、西氿小。
三、“东氿”、“西氿”、“团氿”的命名与泉水有必然的联系
1、从各种历史资料文献中查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对“氿”作了两层含义的解释,其中一个含义为“侧面流出的泉水”,《辞海》和《康熙字典》对“氿”(g
uǐ轨)的解释时,无论从《说文.水部》还是《尔雅释水》,无论从《诗.小雅.大东》还是《文选.班固》中李周翰解释的“氿”都是“泉水”的意思。读音都没有第二种读法,在《康熙字典》中讲到“正韵
”古委切丛音轨;“说文”水厓枯土也与厬同。这个“氿”字音义都与“轨”同,与厬(g uǐ)同。“厬”——“旁出的泉水。”
因此,我认为当时“氿”的起名肯定与泉水有必然联系。
2、从“三氿”座落的地理位置来考证:“三氿”相邻,彼此相连,呈东西向串珠状,南部紧靠浙西天目山余脉,在山麓和近氵九地区,地势起伏,君山(铜官山)几乎与“两氿”相连,依山傍水,山脉水系流入“三氿”,在本市境内入氿的有南溪、北溪、厔溪和桃溪河流,而古代把山脉底下流入的水一般也比作泉水,而把侧面流入的泉水称作“氿”。
那么, 我们就不难理解,
宜兴城内的“三 氿”之所以不称湖而叫“氿”,本人认为与湖内水的形成源有关。
3、什么时候“氿”(g
uǐ轨)也可读“氿”,(jiǔ)很难考证:前面讲到,从较早的《康熙字典》和《辞海》中都未提到“氿”是多音、多义字。而宜兴人为什么把“氿”(g
uǐ轨)在命名特定水域时读成“氿”(jiǔ九),什么时候《现代字典型》上也认可这个读法了,是否宜兴吴语方言把“氿”读“g
uǐ轨”时,“东氿”、“西氿”难听有忌讳?难以查证。因为宜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不可测,人文荟萃,藏龙卧虎高深莫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