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淀一模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7-04-21 10:23:25)
标签:
高考教育 |
分类: 中高考模拟 |
2017海淀一模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海淀一模语文阅卷结束,平均分102,130以上3%,120分以上8%。作文平均35分,历史新低。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2分)C
3.(3分)参考答案:
①(1分)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中国表达)
(评分细则:1.表意侧重点:①表达方式、表达②创新2.“创新”的语义可替换为:融通、改进、改善、探索(好的)、寻找(好的)等。
参考示例:
1分: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中国表达;创新表达中国故事;探索(寻找)好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之道;善讲中国故事……
0分:创新中国故事;创新中国之美;磨砺表达之器;合理传扬中国之美……)
②(2分)汇聚各方力量(唱响中国和声)
评分细则:1.表意侧重点:合力(各方、共同、协作、人人、和声)2.对本段的概括按“引领”加“协作”的方式亦可。
参考示例:
2分:政府引领,人人传播;人人传播中国故事;合力传播中国之美;全社会协同发声;发挥中国集体力量;合唱中国故事;各方联动传播;各界团结协作,多方共同努力;引领众人齐唱;齐集发声之力;人人争做故事员……
1分:
①传播从个人做起(表意重心不准确;更像口号或题目)
②统领全民合讲;政府率全社会参与;(只从政府角度谈,语句也不通)
③社会各界统筹协调;政府与群众相结合;加强各部门配合(只谈协作,没有暗含“传播”之意,句子表意也不完整)
④团结国人力量(“团结”语义不准确)
⑤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全部抄原文,表意不准确)
⑥团结协调中国和声;协调中国“大合唱”(文意理解了,但语句不通)
0分:协调中国之美;齐心协力演讲;统一民众素质(对文段内容没有理解;没有说清做什么)
优秀答案:
①
4.
8.(6分)参考答案:
①宣传了中华文化之美(1分),演讲辞陈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肯定了近现代中国在道路探索上的价值和意义(1分)。
②充分考虑了受众心理(1分),演讲辞紧扣纪念中法建交这个主题,始终对举陈述中法两国的共通之处,利于法国听众的理解接受(1分)。
③传达了普世的价值观(1分),演讲辞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之路,倡导并致力于多边主义等,能引发广泛共鸣(1分)。
补充:
陈情与说理相结合(1分,来自材料一),演讲词饱含深情,为建立两国友好的关系和阐明中国外交政策的说理奠定基础(1分)。
评分标准:根据三则材料正确说明“演讲成功原因”,每点1分,结合演讲具体内容,分析正确每点1分。正确答出3条原因及分析,得6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1.成功原因须正确;解说与成功原因必须匹配。
2.没有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原因,只针对演讲辞做具体分析,不得分。
3.回答原因时同时带出分析,根据其正确程度,该条亦可得2分。例如“通过讲述中法两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价值观,引起两国的共鸣”,该条可得2分。
4.原因与分析的表述没有明显界限的,视其表达的观点、意图和解说的针对性、正确性酌情给分。
典型问题:
1.
2.对三则材料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成功原因”的表述定位错误。
3.“成功原因”三则材料都有覆盖,筛选信息不完整;或者对演讲词阅读不细致,没有发现与“成功原因”相连之处。
4.照搬材料或照搬演讲词,不注重关联或关联缺乏准确性。
5.材料二中从
参考示例:
1.①演讲中做到了发掘中国之美,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提及中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②演讲中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抓住了中国故事与法国人民乃至世界间的联系,将中法创造的精神财富作比较,凸显其世界文化意义。③演讲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在中法近现代艰辛探索后,都共同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说明:6分,原因概括和解读正确,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明了。
2.①发掘了中华文化之美,提到了黄河长江水系的中华文明,引领所在地区的发展进程,孔孟等哲学思想至今仍有影响。②用类比的方式,重视受众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将中国的发展与法国的发展对应起来,增加了受众接受度,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③传递了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引发了受众的共鸣。④用与法国发展对立的方式讲述了中华文化,传递了共通的情感力量,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望与中华文化的自信。
说明:6分,原因概括和解读基本正确,思路比较清晰。
3.①用“长江”“卢瓦尔”“老子”“法国思想家们”等反映中法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象征,表现中法两国的悠久历史及拥有相同内涵,引发国内外的共鸣。②从情感角度入手,用“民族苦难”“战火洗礼”等表现共同的民族命运,易产生共鸣,重视在场中法各界人士的心理特征和需求。③传递世界更容易接受的价值观,情感共振。
说明:5分(2+2+1),思路比较清晰,第3点解说不充分。
4.该演讲讲清楚了中国和法国在古代和现代中的相似之处,通过文化举例,深入至听众的内心,融入其情感,符合参与中法建交大会的听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通过讲述中法两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价值观,引起两国的共鸣;在此场合下做此演讲,为国家间建交做了很好的引领,因而此演讲十分成功。
说明:4分(0+2+2)关注到材料二、三,没有关注到材料一。
5.
说明:3分(0+1+2)思路不清晰,材料关注不完整,表达缺乏条理。
6.演讲取得成功的原因有:演讲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并且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故事以人为核心,有温度,有深度;演讲充分符合受众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演讲可以引起两国人民的共鸣,使用了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所讲的例子事件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故事充分展现了两国之美。
说明:3分(1+1+1)只关注材料,没有结合演讲词进行分析。
7.这篇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中法都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题明确,前后呼应,结构完整,使听者能抓住主题,中间几句对比中法的共同之处,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与战火洗礼的艰辛,可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说明:2分(0+2+0)有些原因不是来源于材料;关注到材料二,没有关注到材料一、三。
8.这段演讲说出了中国与法国许多共同点,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并且利用这些相同点讲述了法国与我国的生存状态的关联,与我国关系的体现以及对我国成长发展精神上的帮助,同样也传达出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对文化的自信。
说明:1分,没有结合材料做原因的概括,而是侧重对演讲本身分析。
9.①强调了中法两国的共同点,独立自主,是拥有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②讲出中法文化、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③体现中法进步发展过程中共同的苦难与艰辛。④讲述中法都具备的外交政策。通过找到这些共同点,将中法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说明:0分,没有充分理解题目,没有结合材料做原因概括,而是对演讲本身归纳。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
12.(6分)
①(3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评分细则】:①“所以”,用来……的,两句中的“所以”都答对,1分;②“载”和“明”,承载和阐明,都答对1分。③“何以”,“为什么”或“凭什么”均可。“多”字可理解为“说、学”,1分。
②(3分)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13.(3分)答案示例:声名远扬(闻名遐迩),鸿儒硕学(博学多才),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慕荣利(淡泊名利),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
【替换词】:
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
深居简出(高深莫测、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独来独往……)
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
洞若观火(高屋建瓴、洞见症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
自视清高(清高自傲……)慧眼识珠、直言不讳…………
【评分细则】:
①确定概括的对象及其特点;
②注意概括角度和语言形式要求,角度重复、生造“四字短语”均不得分;
③关键字写错,不得分。
④所答熟语超过三个,只判前三个。
【典型问题】:
①审题不细,把袁溉和薛翁混为一谈,张冠李戴失分。
如:持之以恒、神机妙算、敏而好学、厚德载物、见贤思齐、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三顾茅庐
②理解不准,概括失当失分。
如:默默无闻、早出晚归、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诲人不倦、通情达理、随心所欲、不近人情、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乐善好施、恃才傲物、性情中人、梅妻鹤子、微言大义、大智若愚、不耻下问、猪鼻子插葱、一瓶不满半瓶摇……
③角度单一,答案重复失分。
④词汇量不够,自造短语,不规范失分。如:隐逸脱俗、低调孤僻、高雅淡泊、随性任意……
⑤错字较多,如:深居浅(简)出、旬旬(循循)善诱、独道(到)见解
14.(5分)参考答案:
(3分)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见贤思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2分)启示:略。
评分标准:“过人之处”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补充答案】:厚德载物……
【评分标准】:“过人之处”一点1分,不同角度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评分细则】:过人之处+运用到生活的某方面+分析其价值意义作用原因等
①概括应使用褒义词或短语,且角度不同。
②用词应突出程度:比如,“程门立雪”比“谦虚好学”更突显程度过人。
【典型问题】:
①读题不准确,回答“过人之处”未突出“过人”;
②缺乏概括能力,一种现象是“过人之处”概括混乱重复,另一种是只概括事件而不概括人物。
【答案示例】:
①过人之处:①袁先生为求道,多次上门拜访薛翁;②与人交流十分和善,听人说完才发表意见;③用计赶走金兵,保一方平安。启示:我十分欣赏袁先生求学意志的坚定,无论经受多少次拒绝都不放弃,终于感动了老师,我们这些学生也要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1分
说明:“过人之处”都只是事实的概述,没有人物过人之处的概括提炼;“启示”只是简单落在值得自己学习这个结论上,没有涉及到为什么,得1分。
②他不为落第而颓丧,心态乐观;他被薛先生几次拒绝而不气恼,谦逊有礼;面对奸人临危不惧,而且一眼看出是坏人,明辨是非。我们在求学的时候,也应该像他一样,对于正确的事情坚持到底,不要遇到挫折就止步,才能像袁溉一样见到高人受其指点。(2分)
说明:“乐观”程度不够,不算“过人之处”,0分;“谦逊有礼”结合事例陈述“几次拒绝”,体现过人之处,1分;“明辨是非”概括不准,应该是“明察秋毫”,0分;“启示”,未涉及“为什么”,1分。
③袁溉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发现邻家薛翁就是有名的薛先生;发现过往客人是奸人,有坚定的判断力;有勇有谋,在不利条件下击退金人。我得到的启示:在不利条件下不要放弃,要用计谋攻击敌人弱点,取得胜利。(3分)
说明:“敏锐的观察力”和“有勇有谋”概括准确,“坚定的判断力”与“敏锐的观察力”重复,得2分;启示较简单,没有揭示价值意义,得1分。
④军事上有谋略,求学上有耐心,学术上博学;有远见,能看出岳府之难,机智,军事上善用巧术计谋。从他向薛翁求学,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的透彻、聪慧与知识广博,他从一开始拜访受谩骂到坚持拜访,体现其耐心与对一件事的执着。我们在生活中为自己所求一事也应有如此的执着,求学亦是,为了自己内心向往的大学或成果,应当对其付出耐心与不懈的奋斗,最终才能学有所成。(4分)
说明:“军事上有谋略”“善用巧术计谋”,1分;“求学上有耐心”“坚持拜访”,1分;“启示”用在学习上,且有原因分析,2分。
⑤本文写出了袁溉的博学多才、机智灵敏、坚持不懈,善于识人并能准确预料事情走向,有勇有谋,处世通达。从他的坚持不懈地向薛先生递名片求见一事中,我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若想取得成就,也要向袁先生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事情成功。(5分)
说明:“博学多才”“坚持不懈”“有勇有谋”概括准确,且皆是过人之处,3分;“启示”用在学习上,且有意义分析,2分
⑥锲而不舍的求学态度,与人言必称善的君子之风,巧计克敌的过人智慧;其中与人言必称善的君子之风带给我启发:生活中与人交流常会有言语不合,此时若能如袁溉一般以君子之风平和面对,很多争执就会化为无形,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5分)
说明:“过人之处”条分缕析,程度准确;启示能从人际交往方面分析意义效果,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D
17.(6分)参考答案:
(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1分)、实则有较强的物欲追求(1分)。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1分)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1分)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1分)
评分标准:来诗中的鹭鸶形象若答其它,酬情给分。
优秀答案示例:
1.来诗“消尽年光伫思间”塑造了一个深沉静思的鹭鸶形象,随后“若使见鱼无羡意”则表现了因窥鱼有所向往而不得闲适舒展之姿态。刘诗首联就塑造了鹭鸶洁白孤高,与众不同,优雅从容的形象,颈联“凝目向晴空”则塑造其向往辽阔苍穹而潜心修炼、勤恳沉稳有目标的形象。
2.来诗中鹭鸶神情悠闲,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其驻足神态,但笔锋一转,见鱼露羡。以鹭鸶喻人,说明若不是有所需求,姿态更应悠闲。刘诗中其以孤高高洁品性,纵使身在世上浮沉,却心向晴空,总有一天别苇丛,接鸾凤,托物言志,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理想。
3.来诗中鹭鸶表面凝神静思、体态优雅,实则满心是对鱼的渴望,并无真正闲逸心境,可见诗人对之有讥讽意,可能意在那些表里不一,心慕名利之人;刘诗中其心志高洁、孤傲清雅,不仅仪态优雅动人,更贵在有凌云之志,为此潜心修理羽毛,等待一飞冲天。
4.
5.
6.
8.
18.(6分)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⑤鱼翔浅底
评分标准:写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19.(2分)D
22.(6分)参考答案:
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第4段)
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第6段)
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第9段)
23.(4分)答案示例:
【甲】
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并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或: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以及比喻、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多用短促的四字词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乙】
文章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流畅圆润和神情的专注饱满;语言与人物身份贴合,与后面写他“耕田犁地”“跟在牛尾巴后面吟唱”形成呼应,表现了吟唱与生活的相融相契。
或: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相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24.(5分)参考答案:
(2分)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3分)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评分标准:
特点:2分,一共三点,答出其中任何一点给1分。
用意:3分,①将“虫鸣”与“吟唱”合理关联1分(比喻、类比、象征、暗示、衬托、对比等均可);② 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2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希望之情;对吟唱队伍壮大,后继有人的信心),有对情感的分析但表达不够准确,酌情给1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5.(12分)
一类卷(9—12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8分),
三类卷(1—4分),
26.(5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
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现在富顺县居住,)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现在更加确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像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
先生离开四川到了夏口,岳飞一定要请他到幕府任职,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不辞而别。他对朋友说:“岳公是武将,又拘泥古代礼法,他幕府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没多久岳飞就遇难了。先生就把家安到荆州,往来于夷陵、秭归等地,与士大夫交谈一定称赞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的想法,然后调和、折中他们的言论,表现出温厚平和的样子,于是人们知道他是厚德的君子。
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永嘉薛某说:(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这里来学习什么呢?曾经陪侍先生观棋,他善于下将要输掉的棋,改变几个棋子,棋局就能由弱变强。我岳父劝勉先生下棋,先生说:“我的先人曾说下棋耽误做事,我不忍违背。”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