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0届高三生的最后一课。
从25号开始万恶的语文、英语早读,单对高三生停了。
今天早上四节连堂,分别是1班2班的最后两节语文课了。他们是我的第三届学生,也是我第一届90后的孩子,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十年了。
早上八点,走进1班,教室里人气还不错,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得出,他们没有多少上课的欲望,该讲的也基本上讲完了,于是让他们自习,有问题提问,第二节快下课的时候,与女生们闲聊了几句,她们的眼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的确,成绩太差了,在我任教普通中学以前,我确实不知道普通中学的学生成绩可以差到这种地步。这样的成绩去参加高考,即便是在现在高考扩招如此凶猛的今天,三本甚至统招大专的希望都基本为零,当然现在有很多中专变身的高职和一些不入流的大专为了生存,也会招收他们,但是学费很贵,而且往往学不到什么东西。以前有学生进入某统招大专,读了一年,自动退学的,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那里根本不是读书,就是整天睡觉,喝酒,泡吧,打牌,一群混日子的人搞在一起,混完高中混大专,没有意思,还不如我自己学点技术。
2班是学校今年的希望,最后两节课,我最后叮嘱了一下作文的审题和材料的运用。放眼望去,也感觉不到有十个人在听。多数的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铃声响起,微笑着与学生们说再见,学生们也纷纷扬起笑脸大声说“Good
bye!”没有伤感,倒更感觉他们有临到毕业时的一种释放的欢畅。
每一届学生的毕业,我的心中都有隐隐的不舍,淡淡的哀伤,但总是尽力掩饰。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课下课时,我的耳中总是响起电影《毕业生》中保罗•西蒙唱的《Scarborough
Fair》的旋律。
或许是因为我自己的高中经历,我从不对学生们的学业成绩过多评价,因为我不觉得高考成绩就可以完全决定人的一生。每个人只要品质不坏,悟性尚可,总会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但是三届学生下来,我感觉有点一届不如一届:他们的成绩撇开不说,单是一些基本的为人准则,90后还不如80后:很多学生见到老师没有任何示意,仿佛陌路人一般,即便是老师对他点头示意;随意的大声喧哗以及进出学校、教室的自由;他们谈论更多的是男友、女友、网络游戏,PSP,MP5、以及如何更轻松的有钱花等等,教室里脏不可见人,他们可以坐在一旁带着耳塞、玩着PSP,任由老师打扫教室、擦去黑板等等。他们更多是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看得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也很无奈,听之任之者大有人在。当然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这样的。
每一届学生的毕业,总是让我伤感;每一届学生的迷茫,总是让我想起我十七岁高考前的自卑与绝望,无助与无奈。我高中的时候,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高考对人生命运的重要性;不懂得其实有很多种变通的方法可以上大学,例如学美术、学音乐等等;拥有良机,并不懂得珍惜;也不知道世上除了高考,其实还有很多道路可以走,以至于我毫无选择,不得不比别人多花了三年才跌跌撞撞走进一所三流大学的校门,读了我最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了我少年时候最憎恨的工作。常常会想:如果高中时候,我不那样,我这样了,那么我会怎样呢?想着想着就咬牙切齿的说“一定不是现在这样,一定比现在好!”
高中生活,多么美好的青春,多么灿烂的年华,年轻的光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但往往很多人高中时候也就是青少年时期少不更事,为赋新词强说愁。高考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是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可以嗅出一些他(她)未来的人生轨迹。成绩不重要,但是品质以及悟性很重要,它们往往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工作上,吾生如斯,跳槽改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越发期望在陪伴着每一届学生的三年过程中,尽吾所能使他们灿烂的年华里拥有灿烂的人生。
其实每个学生我都用心地,深深地爱过。因为我也试图从他们身上看到我十七岁时候的影子,那么渴望梦想成真!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像我这般一直记恨着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她曾经非常非常非常、深深地、粗暴地、疯狂地、冷血地践踏了我的自尊,摧毁了我的梦想!而她或许早已经忘记了曾经还有我这么个“差生”,我却一辈子嫉恨她!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像我一样,在二十五岁,三十岁,依然在伤感自己十七岁时因为自卑而错过梦想!有梦并为之努力奋斗才幸福啊!更何况很多时候,错过了时间,错过了地点,错过了机遇,梦永远都不会再实现而真的永远只是一场梦呢?
2010届的宝贝儿们,祝你们梦想成真!剩下的屈指可数的高中时间,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