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为南昌“金贵”房子买单?

(2007-09-20 13:38:05)
标签:

房产/置业

   最近到处浏览南昌房价。看到帖子一张。转如下:
 
   自2001年起,南昌房价就一直飚升。市中心5000元、红谷滩3800元、象湖新城2500元、京东3800元每平米等一干过时的标价,都已成为历史,南昌各大版块房价皆在最高位上前进了一位。市中心6000元、朝阳洲5500元、解放路与北京路4500元、红谷滩和京东4300元、象湖新城3200元、昌南版块3000元每平米……全新价目表,已然使南昌房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经历了御锦城1800元每平米天价的1.0时代,市中心房价稳定在4000—5000元每平米的2.0时代,迫不及待地为南昌房价打上3.0标签的缘由,不光是因为全新的价格格局,更重要的,在全新的价格格局下,众多关于房价的旧观念、思想及定位都将被颠覆——如果你还认为2000多元每平米的新房才算便宜,那我只有建议你辞去在南昌市区的工作,忘掉城市的生活,去县城寻找新的人生了;如果你还指望能以4000多元每平米的价格在市中心买到一套崭新的商品房,不如去指望市中心的版图东扩至艾溪湖,西跨到红谷滩;如果你觉得6000元每平米的价格在南昌已是登峰造极了……南昌八一广场边的恒茂国际二手房的交易价格却已经突破10000元一平。

    这的确是个问题,作为商品,必须有与之价格相匹配的消费群支撑,而眼看着南昌房价不断刷新南昌人心理承受能力底线时,谁为这些金贵的房子买单?

    截止到2006年,南昌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1243元。仅从数据上看,南昌市无论如何都无法撑起超过5000元每平米的房价。然而事实是,当2007年3月底位于北京东路的恒茂国际都会以5400元每平米的均价开盘时,销售现场乱作一团,其火爆程度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这并非是恒茂国际都会的第一次疯狂,在此前的售卡日,排队等购VIP卡的客户竟然把队伍排到了马路上。而这样的“疯狂”相继发生在中山壹品、红谷凯旋、经纬府邸等楼盘的VIP发售或开盘销售现场,更重要的是,红谷凯旋的销售预计价为4500元每平米,经纬府邸的销售均价超过5000元每平米,而中山壹品更是一期销售预计均价就达到6000元每平米。   

   这便是现状。近来年南昌市房价稳步高涨,使越来越多的南昌市民发出了不满的声音,然而无论什么位置、价位,楼盘往往一卖即火(至今在南昌尚未出现类似于‘汤臣一品’,因为曲高和寡而陷于困境的楼盘),这是否从侧面上反映,南昌市民的真实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想象?

    购买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收入水平。据权威统计公报显示,2006全年,南昌市经济发展保持了近年来较快的发展势头,不仅人均GDP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更是首次跨越2万元大关,达到20286元,比2005年提高了2000多元,而在三大具有垄断性质的金融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年均工资水平更是超过3万元,分别达到36884元、32809元和31453元。冰冷而无趣的数据已经证明了南昌市民的收入水平正在以7%左右的速度逐年提升,当然,单纯的工资收入,并不能完全说明人民的真实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

   原因在于,单纯以工资计算的收入水平在现代,已无法有效反映真实收入水平了。为何如今诸如工商、税务、电力、公安等部门的公务员指标如此抢手,除公务员的收入稳定之外,这些单位及部门大量的隐性收入是大家趋之若鹜的。2005年,曾有一电力部门普通维修职工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全年工资单,其收入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工资、奖金、福利等相加起来,一名普通的电力维修工竟也是年薪10万的高收入者,而在统计公报中,这一行业的年均工资仅为3万多元,如此大的差额反映出此类行业收入水平的统计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差别。

 

    同时,阶层的变革使得拥有强大购买力的城市人群数量日益增长。收入良好的公务员阶层在稳步发展之外,随着南昌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收入稳定且水平较高的白领甚至金领阶层正在形成。现如今拥有良好教育基础与专业知识,月入4000元以上的OfficeMan&Lady,正在这个发展中城市真正形成群落,可以想象这样一群手头宽裕,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的人,对于南昌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将形成怎样的冲击。而他们,注定将成为为南昌房价3.0时代买单的群体。

 

   我很悲哀,我的可怜的存款连首付的零头都不够,按揭也买不起房子,却连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都没有。可恶的社会。痛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