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凝: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了(答记者问)

(2012-12-18 01:55:34)
标签:

作家赵凝

文学

电影

影视改编

莫言热

赵凝: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了(答记者问)
                         作家赵凝

 

赵凝: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了(答记者问)
                      赵凝最近新书:《赵凝短篇小说自选集》


 

《赵凝: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了》(答记者问)

 

01、记者:作家莫言获奖,除了他的文学作品,曾经的文学改编影视剧作品也再度引起关注,例如《红高粱》。在您看来会兴起一股纯文学的改编电影热潮吗?

 

赵凝:纯文学改编电影的热潮一定会有。我最近就接到不少电影投资公司、影视集团发出的邀请,他们想购买我新书中的某个小说影视版权,把书中收入的《不明飞行物》、《未来少女》等小说搬上银幕。《不明飞行物》曾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以前很少有人问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打电话来问这篇小说版权的人特别多。我个人就感觉到“热潮”来了。

 

02、记者:您是作家,而且您最近出版了新书,在您看来当代我们还可以谈纯文学作品吗?

赵凝:当然可以谈。这次盛兴乐图书发行公司出版的我的新书《赵凝短篇小说自选集》就是一部纯文学作品。纯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无论人类科技发展到哪一步,人类对精神领域的探索永远都是让人兴奋的话题。我曾经在纯文学期刊《收获》上发表过一篇小说《生命交叉点》,这篇小说收入在我最近出版的这本新书里。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美丽女郎耶丽亚因某种不明射线的照射,变成了一个“永生人”的故事,她永远都不会死亡。这是一个人人都关注的话题。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他们就会聚在一起谈论生命,人性,爱与死亡。纯文学作品涉及面很广,思想深度是那些流行文学无法比的。纯文学具有探索性,它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觉,提供小说的全新领域,独特写法。甚至,粉碎一些原有的文学概念。纯文学是人类扪心自问产生的回响。我最近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仍觉得非常感动。

 

03、记者:很多人认为“文学作品根本无法改编成电影”,当小说《白鹿原》甚至是之前的《四大名捕》改编电影后,或多或少受到观众的批评,甚至是不认同?是不是纯文学作品真的不适合呢?但莫言获奖

后却说,“《丰乳肥臀》适合改编成电影,但是很多人都不识货。” 不知道你怎么看?

赵凝:我非常赞同莫言的看法,是“许多人都不识货”。认为《丰乳肥臀》不适合改电影,不就是因为他名字里提到了两个部位吗?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不雅”的。从电影编剧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任何小说都可以改编成电影,我不赞成“文学作品根本无法改编成电影”这种说法。

有人说《白鹿原》改成电影后,可以叫《田小娥情史》,意思是说它过于突出田小娥的私生活了。我个人倒觉得,电影是属于导演的艺术,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对小说、对生活本身的看法,角度不同,产生的作品就不同。《白鹿原》导演如果就好这一口,偏爱“情史”,那别人也不能说什么,因为只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才能拍得好看。

批评和争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来得及读原著,就大声批评电影不如原著好,这就有些盲目了。

 

04、记者:“第一流的名著很难拍出第一流的影片,但二流的文学作品反而可以拍成第一流的电影佳作。”学者李欧梵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解?您怎么看?你能举例吗?

 

赵凝: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改编成电影《情人》就很成功。小说《飘》改成电影《乱世佳人》改编得也很好。还有简.奥斯丁的小说曾被人多次改编,例如李安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就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小说,电影大获成功。

美国电影《赎罪》就是导演带着小说《赎罪》去外地看景时,边工作边阅读产生灵感的。好的小说能够给导演带来巨大震撼,带给他颇多想法和想要创作的冲动。这是一部好电影最为重要的“缘起”。

我认为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之间,没有绝对的一流二流,一部好小说也有可能改成坏电影。而在小说界反响一般的“坏小说”,改成电影之后一炮而红的例子,比比皆是。

电影圈也“跟风”,一个作家的某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成功,那么这个作家很可能就成为“改编专业户”,作家每写一部小说,都有人希望购买版权拍成电影,这就是良性循环。电影是工业产品,而小说是手工产品。“手工产品”的好坏只取决于一个人,而“工业产品”的好坏取决于一群人。

 

05、记者:是否有什么标准,对于文学改编作品?例如故事、结构等等?严肃题材的纯文学作品是不是标准更严格?你能给我举一个例子吗?

 

赵凝:一般来说电影需要一个好故事。纯文学作品也分许多种,有的小说叙述时结构松散,人物众多,故事不完整,跳跃性强,这样的小说要在九十分钟内完成一部小说,难度很大。

我个人觉得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厚厚三大卷,要改编成电影,难度就比较大。

 

06、记者:如果文学作品被改编的面目全非的话,我们还应该称其为改编吗?还是电影制片方购买了文学作品后,可以随意改编?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赵凝:电影是二次创作。如果作者不希望被导演改成“面目全非”的样子,他完全可以不卖版权。电影版片方购买了文学作品,他们有权以他们的方式改编,这很正常。创作是自由的,也许在你眼中“百孔千疮”,在导演眼中却是“非常完美”。

 

07、记者:同样作家和编剧的关系又是怎样认定的呢?作家和编剧有什么不同吗,还是共通?

赵凝:作家和编剧的关系,是原创和二次创作的关系。作家是作品的“生母”,而编剧只是“养母”,就是这种关系。当然,也有原创编剧,他们不根据任何小说改编电影,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头脑,这样的编剧和作家是共通的。

08、因为如今的纯文学作品受到关注似乎越来越少,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向您举例一部纯文学的作品,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否是小说拾获大众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呢?

 

赵凝:纯文学的确被关注得越来越少,这是很正常现象。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形式上说,会吸引大众注意力。但作为一个从事多年纯文学写作的作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小说写作的快乐并不在于吸引大众或者媒体注意,因为写作本身很快乐。

我当编剧是因为想要享受另一种形式的快乐,写剧本时,那种有控制力的感觉是写小说时所没有的,我写小说时也列“提纲”,但写着写着就写“飞”了。剧本可不能“飞”,要很严格地按照大纲走。有时候,对话多一句都不行。总之,写剧本也很过瘾。

 

09、记者: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同样我觉得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因为已经有了基础的读者群了?更容易吸引观众注意,票房会更高,是这样吗?

赵凝: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一部小说改编不改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与原创作者之间的共鸣,或者说是“精神共振”。没有这种“精神共振”,或者说创作激情,再有“群众基础”的小说也改不成电影。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男人女人,不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放在一块儿就可以结婚的。他们得互相了解,得燃起一股异样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和冲动,才可能进行二度创作。

 

10、记者:通常我们也会理解成,当代很多作家改做编剧,编剧会不会更容易成名?因为当下电影关注度更高。但是,就像是李欧梵说的,一流电影是二流作品,那么作家的创作经典文学作品本职我可以

理解为被抹杀了吗?我们如何来谈文学的发展?不知道您的看法?

 

赵凝:我做编剧的原因是因为我信不过其他人,剧本非自己写不可。最近我正把我的新创作的长篇小说《柳叶眉》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现在电视剧的剧本正在加班加点创作当中。我认为作家做编剧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影视发展得很快,剧本的需要量很大。经典文学有一小部分作家去创作就可以了,大部分作家的作品都不会成为经典。小说不会消亡,但量会越来越少。将来会有更多作家投身到影视剧的创作中,成为巨大工业产品链中的一个环节。

 

11、记者:还有一个悖论,有一些纯文学作品可能被改编成电影前并不受到关注,但是改编成电影后反而成为经典,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赵凝:文学也“媚俗”。文学的标准很模糊。

 

12、记者:作家严歌苓最近说过,电影对文学有伤害,一些心爱的台词、场景都被删掉,所以不打算再干编剧这个活。会有伤害吗,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些伤害?还是片面的?那么我们的纯文学作品就不能改编

了吗?

赵凝:我干编剧这个活,首先是因为喜欢,其次是因为我有这个能力,第三是默认电影圈的行规,例如删改,改变人物性格,增减人物。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严歌苓说电影对文学有伤害,一些心爱的台词、场景都被删掉,所以她不打算再干编剧这个活,这是她个人的选择,并不代表其他作家和编剧的想法。

我倒觉得编剧是一个技术活儿,不妨可以多多尝试,写出一些让自己和导演都满意的好剧本出来。对我个人来说,我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我是喜欢的,越多越好。欢迎影视公司都来改编我的小说,争取成为“影视改编专业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