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肃文学作家从不拒绝畅销

(2007-01-06 15:46:36)

欧茨:“严肃文学”作家从不拒绝畅销

      赵凝

我并不认为欧茨是个奇才,就她的写作而言,她是一个庞大的存在,翻开她的简介,你会惊讶地看到,她已经创作了47部长篇小说,单单这个数字,国内女作家中似乎无一人能与她相起并论。写作,对她来说就是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是思维的需要,甚至是生理的需要,对于热爱写作女人,没有什么比写作更让人激动的事情了,对高产作家来说,写作就是日常生活,是每天要做的事。

欧茨的新作《妈妈走了》是她众多长篇小说中的一部,从《妈妈走了》的文字上看,欧茨并不是一个醉心文本实验的作家,她强调小说的故事性,对于拼贴、断裂、戏仿、碎片化、去中心化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手法运用不多,她还是力图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妈妈走了》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70年代出生的美国女性尼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妈妈遇害后走出伤痛、剪断不伦之恋、重新开始认识母爱的心路历程。

7年前我曾读过欧茨的短篇小说,在我的一部中篇小说前面,还曾引用过欧茨的文字,但接触到她的长篇小说,《妈妈走了》是第一部。我不想评论她的文字是否该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关于这个奖项,国内已有太多的言论与猜测,《妈妈走了》这本书中文版前面,也有大段关于欧茨与“诺奖”的论述,在这里,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想说的是,作者更关心的似乎是埋头写作,奖不奖是身外之后,不是关心、呼吁、奔走之类的行为艺术就可以得来的。欧美地区文学奖项很多,如果一个作家天天研究“得奖心得”,那么对她来说就是浪费时间。

一直以来,美国女作家欧茨是我的文学榜样,选一个外国人作榜样,是因为在国内写作同行或者前辈中,很难找到一个量与质能与欧茨媲美的作家。欧茨是一个跨越“畅销书”与“严肃文学”界限的作家,这也正是我的写作理想。

我个人认为,国内文学界对“严肃文学”的看法和界定是有偏差的,很难把严肃文学作家与畅销书几个字联系在一起,我甚至听说过圈内同行的极端事例:这个作家要求出版社把她的书只印1000册,多一册不要,以显示自己是大师,跟那些“畅销书作家”划清界线。

欧茨却从来不拒绝“畅销”,她的书本身就具有畅销书的气质,像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狐火—— 一个少女帮的自白》单从书名看就一定会非常畅销,因为它是有吸引力的,让人一眼看上去有感觉的。

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无论媒体怎么看,评论家如何评论,每年一部的长篇出版在圈内外如何掀起“赵凝旋风”,以及一年出版7部长篇引起的质疑,这些都不能影响我的文学品质,一个严肃文学作家的写作,是有份量的写作,以欧茨的《妈妈走了》为例,它具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而非浅层次的风花雪月,小情小爱,或者为赚读者眼泪而写的催泪弹。流行小说或者某种类型小说(例如:恐怖小说),带给读者的只能是浅层次的感动,从文字上说,大都浅湿粗糙,经不起细读,只是囫囵着获得一个故事。

     而欧茨的《妈妈走了》,是一本可以深度阅读的书。欧茨的小说有与中国作家共通的东西,但也有很浓的“美国牛排味道”。写作母女关系这种题材,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女性作家都是最深刻的。这种题材的小说男性作家几乎根本无法进入,女性天生的敏感、灵动、怪异,都是男性作家通过后天训练所无法达到的。

在深入阅读欧茨的《妈妈走了》之后,你会获得一种超越国界的“通感”,尼基出生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却不愿做乖乖女,她偏偏要叛逆,要摆脱原来的一切,在她眼里妈妈的人生毫无价值,她不甘心像妈妈那样生活一辈子。这种“愤青”的想法在中国也相当普遍,母女之间对许多事情都无法认同,母亲认为天大的好事,女儿却不屑一顾。

母亲和女儿,永远可以当成一部大书来书写,读这部《妈妈走了》,欧茨笔下的尼基,和中国的“叛逆”一代几乎是一模一样,她把头发剪成朋克头,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形容她妈时喜欢用“可怜的妈妈”这个词语。所不同的是,中国这类“青春小说”大都是“自我描眉画眼”,带有明显的炫耀心理,缺乏深度,而欧茨写的“70后”显然是经过时间炼金术的锤炼,变她得更加宏观、从容,她用“70后”尼基的口吻叙述整个故事,不带有任何炫耀,从容淡定,娓娓道来。而不像国内某些“70后”、“80后”那样,一听就让人觉得腻味。

   我把欧茨当成我的文学榜样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小说非常细腻,而我本人也非常喜欢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妈妈走了》这本书里,欧茨常常会写到吃,写到头发,写到穿戴,都细致到了一个无法复制的程度。“母亲节家宴”的细致描写,使得食物的香味扑面而来。在描写妈妈被害的那些段落里,衣服的颜色、手指滑腻腻的感觉都描写得非常到位,充满血腥和恐怖。她以尼基的口吻叙述,让读者得以进入细微生活的内部,生活在她笔下是乱糟糟、沉甸甸的,生活的质感丰盈而又凌乱,凌乱的背后充斥着压力。

《妈妈走了》是一部可以从不同角度阅读的书。在阅读欧茨的“时间炼金术”的同时,也锤炼着我们每个阅读者的内心。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穿透我们内心的方式,永远出乎我们个体想象。文学是由写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完成的,对一个作家来说,像欧茨那样脚踏实地地写作,远比考虑各种奖项要重要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