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姿势
(2012-03-31 12:59:50)
标签:
杂谈 |
我小的时候,我妈常告诉我,做人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和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
这么多年了,我虽然做的不好,但是母亲的教导也常常在我心中提醒我,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文化程度都不高的人,但是几十年来都是做人做事十分的恰当和有原则,我妈妈生性脾气火爆属于外强中干类型,而我爸爸确实常常被我母亲取笑,说他有时候没用懦弱。
我小时候,不懂什么,生活在他们之中,对人和生活的看法也十分的局限和表面,所以我的思维方向一直都是觉得我妈妈很强,我爸爸很弱。一直到我高中和社会上的人胡混最后逃学在在一个多星期后,我爸爸和我叔叔带着公安在某一家夜总会对面的小巷中将我和我的同伴拿下的时候,我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把我领回家。
当我回到家时,我母亲已经病在床前,看到我回家出现在她眼前,她已经嚎嚎大哭,我舅妈陪在她身边安慰她,我父亲一直没有说话,那年我父亲还没有戒烟,但是为什么我印象中,他那个时候一只烟都没有抽过,我已经不是很记得了,后来我爸爸再也没有太多严厉的管教我,那次之后,他也没有在打骂我,而我其实也不再做那些让他打骂的事情。
关于我父亲的事情很多,从小到大,我和我父亲的姿态一直处于一种父子冤家的状态,可能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和特征造成这种状态,但是当我开始成长后,我发现我父亲其实一直不是我十几年中认为的那个父亲。
我是我父亲的精血所创造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的生命是我父亲给予的,而我在那将近20年的时间一直想逃离我父亲给我的这种生活的附属感所表现的叛逆十分倔强,可惜当那么多年,我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解读我的父亲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
一个在一起生活那么久的人,一个父与子的关系,到头来,却还不能完全的认识和理解,何况是那些在一起才几个月的情侣,他们口口声声觉得自己比谁都了解身边的那个人,有时候当矛盾揭发,他们言语中相互攻击的辞藻多么的华丽和婉约,多么的讥讽和蔑视,想来,我见到这些都是十分心痛的。
当他们觉得相爱时,欲罢不能的想讲双方含在口中,如果表达允许,他们可能会将这世界上所有赞美的词语都用在对方的身上,而当矛盾产生,他们却不会碍于之前的脸面和感情,如果可以被他们找到的话,他们会将这世界上所有糟践,可恨,嘲笑,讥讽的话来攻击对方,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发泄。
人啊,何时变成这样,而何时,我们又习惯于这样,却还堂而皇之的告诉对方,这是你逼我的。
以下是截取一个女微博友对他男友的各种抨击和嘲讽,而使得此女连续写下这数段文字的起因是因为,他男友在微博中摘取他从前小说中一节的段落公布在微博上,而女友说,这个小说的男主人就是微博男,女主人公就是她前前前女友。男博友很诧异,虽说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起于生活,但是在一个在宋代的工匠男和青楼女人间的故事无论如何在现实中是画不上等号的,当然文学有各种的映射和反应当下社会的寓言意义,但是发一段小说创作却要联系到前前前女友,我想这种思维方式是极为可笑的。
而去男方发这个小说的节选也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女友问为什么要发时,男方已经解释过,作品是要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看和再次修改创作,他只是把觉得写得精彩的放在微博上来晒一晒。
但是当数月后女方还是像一个闻血发狂的人一样不断的为什么,什么情况下,男方给出这样的回应:“我家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和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你怎么那么多怎么回事和为什么,你不爱看文艺片,不看书,我有问你为什么么?每天淘宝和各种美剧韩剧能让人的智力退化,最烦的就是重复的问题再反复问出来,真的那么不耻下问么?"
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一大段女方的回应:
“为什么你只听得了港台流行曲?文艺??随便写写就文艺?我看的东西,你看得懂么?我干嘛要看默默叽叽的所谓文艺片?不要成天把文艺挂嘴上,跟我侃文艺真逗!也不知道谁淘宝来淘宝去的。不要拿文艺片来包装自己。真文艺的人从来不提过文艺两字。做人别那么没底气。”
“我的那些在中国艺术圈够NB的朋友还没一个说自己文艺呢…我自己怎么样我太清楚了…你跟我说文艺?你家的文艺片都笑了…人越没什么就越要拿什么来说事…… 还有种幻想叫臆想,他与各前女友们纷纷化做他笔下低级文学里的男女主角,时不时就要继续闷骚一下。写东西?我能不能写大家都清楚咯…”
“是的!我是美剧迷!我不看三角,四角,八角恋的所谓跟风文艺片!我听摇滚和交响和一点点电子,我不听港台口水歌!我喜欢后现代艺术,装置,抽象派和影响派…你懂么??文化,文艺不是三角猫可以搬弄的………”
“我发现越是不思上进,没理想没见过世面的人就越是自以为是,有时候那种豪气我都佩服啊!智商高?干点NB的事给我瞧瞧,或是如我一般五分钟把四块积木搁回盒子里,别成天沉迷于你情我爱她爱他也爱的文艺片!别跟老师提文艺,还有你爱看的相亲类,唱歌选秀节目,流行曲都是我们这种人造出来娱乐你们的。”
话到这边,我觉得这种关系也应该到结束的时候,伤害大于喜悦和温暖,苦痛只能造成永无休止的记恨和仇视。
男方没有必要去回应和解释究竟她说的对或者错,偏离或者击中,重要或者无谓,最重要的是,他觉得为什么女方要写出一句“大家都清楚咯”,难道大家清楚不清楚就是她最重要的目的吗?我以前删除过一篇博文,是因为我的女友说她的朋友也常常看我的博客,我博客中某一篇纪实性随笔,会造成她在人群社会中的导向文字,不利于她的形象,我后来删除。但是觉得她面对世人对自己的形象太注重和要维护,我觉得其实大可不必要如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就是怎么样的人,你平时涂改,伪装,ps,你给外人无限美好,况且你不是公众人物,你以为自己重要,外人对你的评价是你生活下去的有力补给和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都在创作的东西。
作品可以创作,但是如果连人都要创作的话,那人本体又成了什么?难道真的要舍弃自己而塑造重叠吗?
多少人活着,多少人死去,活着的人堆死去的人又记得什么,而死去的人又对活着的人给予什么?我们千方百计让自己出类拔萃,满足在社会群落中的金字塔心里,就算口中那种低调,但是在面对挑衅中那种自我实现的攻击性却如原始的基因始终未改变,植物生理反应和生物生理反应,永远相互作用于我们,我们的一生,何其的短暂,但是我们却愚昧的认为我们万中无一的傲慢和偏见。
其实可以将上面每一段文字都回应和解释并回击出更加刺骨的话,但是我觉得不必要了,我想当人们恼怒和愤慨,已经无法平复最艰难的时候,人心如果守住,我想在激烈的痛苦中我们应该会得到某种领悟,我们人生的路途注定会遇到很多人和很多事,我们一直前进和摸索,不会因为得到而过于兴奋,也不会因为失去而过于悲伤,人越来越大,心中对欲望的东西也越来淡薄,我已经不期待去遇到一个懂我的人,因为我明白,这一世,你渴求一个懂你的人其实已经是一种渴求,而渴求之所有称为渴求是因为它很难,而难的原因在于,人去完全懂一个人是无知的表现和贪图的愿望。这种是不可得,而不可得的变成了渴求。
以前我会经历的表述我的观点我解释你的疑问,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永远对一加一的问题反复解释,而且一加一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我们却从未论证成功,更何况别的问题,所以到了终了,我们如果学会观察和思考,而不是一直的对对方的发问,或者我们得到的答案并非全解,但是自我内在的回答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此说来,对方的答案其实也变得不关紧要,又既然如此,我们又何须问答,既然如此,所以连一加一的答案论证我们不能解释,因为我们的出发就已经错误,你去论证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就像你在论证要一个你一生的回答,这是不可得的。
光明是短暂的,只有黑暗是永恒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永恒的黑暗去放弃寻求光明的瞬间。
而渴求也是这种道理,我们要有希望,而期望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宇宙是在长时间的和黑暗中存在,但是光明的渴求是我们用不能放弃,但是把它牢固在一个信仰和必须完成的使命,这未必也太过于劳累了。
放下的意义不是放弃,仅仅只是放下。
如像昨天,CBA总决赛,曾经和艾佛森,科比,同一代,以第四顺位进NBA的马布里,在中国的在他刚过35岁的时候,拿到人生中第一个职业联赛的总冠军,当年nb场均20+10的但是因为脾气和作风的刺头独狼马布里在赛后跪倒在场上,眼泪夺眶而出,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感谢上帝原谅了我,给予我机会救赎了我之前的罪恶。
在马布里无限黑暗的人生中,在终了上帝给予他一次光明。
赛后,北京队主教练闵鹿蕾说:人生足矣。
这么多年了,我虽然做的不好,但是母亲的教导也常常在我心中提醒我,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文化程度都不高的人,但是几十年来都是做人做事十分的恰当和有原则,我妈妈生性脾气火爆属于外强中干类型,而我爸爸确实常常被我母亲取笑,说他有时候没用懦弱。
我小时候,不懂什么,生活在他们之中,对人和生活的看法也十分的局限和表面,所以我的思维方向一直都是觉得我妈妈很强,我爸爸很弱。一直到我高中和社会上的人胡混最后逃学在在一个多星期后,我爸爸和我叔叔带着公安在某一家夜总会对面的小巷中将我和我的同伴拿下的时候,我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把我领回家。
当我回到家时,我母亲已经病在床前,看到我回家出现在她眼前,她已经嚎嚎大哭,我舅妈陪在她身边安慰她,我父亲一直没有说话,那年我父亲还没有戒烟,但是为什么我印象中,他那个时候一只烟都没有抽过,我已经不是很记得了,后来我爸爸再也没有太多严厉的管教我,那次之后,他也没有在打骂我,而我其实也不再做那些让他打骂的事情。
关于我父亲的事情很多,从小到大,我和我父亲的姿态一直处于一种父子冤家的状态,可能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和特征造成这种状态,但是当我开始成长后,我发现我父亲其实一直不是我十几年中认为的那个父亲。
我是我父亲的精血所创造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的生命是我父亲给予的,而我在那将近20年的时间一直想逃离我父亲给我的这种生活的附属感所表现的叛逆十分倔强,可惜当那么多年,我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解读我的父亲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
一个在一起生活那么久的人,一个父与子的关系,到头来,却还不能完全的认识和理解,何况是那些在一起才几个月的情侣,他们口口声声觉得自己比谁都了解身边的那个人,有时候当矛盾揭发,他们言语中相互攻击的辞藻多么的华丽和婉约,多么的讥讽和蔑视,想来,我见到这些都是十分心痛的。
当他们觉得相爱时,欲罢不能的想讲双方含在口中,如果表达允许,他们可能会将这世界上所有赞美的词语都用在对方的身上,而当矛盾产生,他们却不会碍于之前的脸面和感情,如果可以被他们找到的话,他们会将这世界上所有糟践,可恨,嘲笑,讥讽的话来攻击对方,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发泄。
人啊,何时变成这样,而何时,我们又习惯于这样,却还堂而皇之的告诉对方,这是你逼我的。
以下是截取一个女微博友对他男友的各种抨击和嘲讽,而使得此女连续写下这数段文字的起因是因为,他男友在微博中摘取他从前小说中一节的段落公布在微博上,而女友说,这个小说的男主人就是微博男,女主人公就是她前前前女友。男博友很诧异,虽说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起于生活,但是在一个在宋代的工匠男和青楼女人间的故事无论如何在现实中是画不上等号的,当然文学有各种的映射和反应当下社会的寓言意义,但是发一段小说创作却要联系到前前前女友,我想这种思维方式是极为可笑的。
而去男方发这个小说的节选也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女友问为什么要发时,男方已经解释过,作品是要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看和再次修改创作,他只是把觉得写得精彩的放在微博上来晒一晒。
但是当数月后女方还是像一个闻血发狂的人一样不断的为什么,什么情况下,男方给出这样的回应:“我家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和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你怎么那么多怎么回事和为什么,你不爱看文艺片,不看书,我有问你为什么么?每天淘宝和各种美剧韩剧能让人的智力退化,最烦的就是重复的问题再反复问出来,真的那么不耻下问么?"
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一大段女方的回应:
“为什么你只听得了港台流行曲?文艺??随便写写就文艺?我看的东西,你看得懂么?我干嘛要看默默叽叽的所谓文艺片?不要成天把文艺挂嘴上,跟我侃文艺真逗!也不知道谁淘宝来淘宝去的。不要拿文艺片来包装自己。真文艺的人从来不提过文艺两字。做人别那么没底气。”
“我的那些在中国艺术圈够NB的朋友还没一个说自己文艺呢…我自己怎么样我太清楚了…你跟我说文艺?你家的文艺片都笑了…人越没什么就越要拿什么来说事…… 还有种幻想叫臆想,他与各前女友们纷纷化做他笔下低级文学里的男女主角,时不时就要继续闷骚一下。写东西?我能不能写大家都清楚咯…”
“是的!我是美剧迷!我不看三角,四角,八角恋的所谓跟风文艺片!我听摇滚和交响和一点点电子,我不听港台口水歌!我喜欢后现代艺术,装置,抽象派和影响派…你懂么??文化,文艺不是三角猫可以搬弄的………”
“我发现越是不思上进,没理想没见过世面的人就越是自以为是,有时候那种豪气我都佩服啊!智商高?干点NB的事给我瞧瞧,或是如我一般五分钟把四块积木搁回盒子里,别成天沉迷于你情我爱她爱他也爱的文艺片!别跟老师提文艺,还有你爱看的相亲类,唱歌选秀节目,流行曲都是我们这种人造出来娱乐你们的。”
话到这边,我觉得这种关系也应该到结束的时候,伤害大于喜悦和温暖,苦痛只能造成永无休止的记恨和仇视。
男方没有必要去回应和解释究竟她说的对或者错,偏离或者击中,重要或者无谓,最重要的是,他觉得为什么女方要写出一句“大家都清楚咯”,难道大家清楚不清楚就是她最重要的目的吗?我以前删除过一篇博文,是因为我的女友说她的朋友也常常看我的博客,我博客中某一篇纪实性随笔,会造成她在人群社会中的导向文字,不利于她的形象,我后来删除。但是觉得她面对世人对自己的形象太注重和要维护,我觉得其实大可不必要如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就是怎么样的人,你平时涂改,伪装,ps,你给外人无限美好,况且你不是公众人物,你以为自己重要,外人对你的评价是你生活下去的有力补给和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都在创作的东西。
作品可以创作,但是如果连人都要创作的话,那人本体又成了什么?难道真的要舍弃自己而塑造重叠吗?
多少人活着,多少人死去,活着的人堆死去的人又记得什么,而死去的人又对活着的人给予什么?我们千方百计让自己出类拔萃,满足在社会群落中的金字塔心里,就算口中那种低调,但是在面对挑衅中那种自我实现的攻击性却如原始的基因始终未改变,植物生理反应和生物生理反应,永远相互作用于我们,我们的一生,何其的短暂,但是我们却愚昧的认为我们万中无一的傲慢和偏见。
其实可以将上面每一段文字都回应和解释并回击出更加刺骨的话,但是我觉得不必要了,我想当人们恼怒和愤慨,已经无法平复最艰难的时候,人心如果守住,我想在激烈的痛苦中我们应该会得到某种领悟,我们人生的路途注定会遇到很多人和很多事,我们一直前进和摸索,不会因为得到而过于兴奋,也不会因为失去而过于悲伤,人越来越大,心中对欲望的东西也越来淡薄,我已经不期待去遇到一个懂我的人,因为我明白,这一世,你渴求一个懂你的人其实已经是一种渴求,而渴求之所有称为渴求是因为它很难,而难的原因在于,人去完全懂一个人是无知的表现和贪图的愿望。这种是不可得,而不可得的变成了渴求。
以前我会经历的表述我的观点我解释你的疑问,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永远对一加一的问题反复解释,而且一加一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我们却从未论证成功,更何况别的问题,所以到了终了,我们如果学会观察和思考,而不是一直的对对方的发问,或者我们得到的答案并非全解,但是自我内在的回答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此说来,对方的答案其实也变得不关紧要,又既然如此,我们又何须问答,既然如此,所以连一加一的答案论证我们不能解释,因为我们的出发就已经错误,你去论证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就像你在论证要一个你一生的回答,这是不可得的。
光明是短暂的,只有黑暗是永恒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永恒的黑暗去放弃寻求光明的瞬间。
而渴求也是这种道理,我们要有希望,而期望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宇宙是在长时间的和黑暗中存在,但是光明的渴求是我们用不能放弃,但是把它牢固在一个信仰和必须完成的使命,这未必也太过于劳累了。
放下的意义不是放弃,仅仅只是放下。
如像昨天,CBA总决赛,曾经和艾佛森,科比,同一代,以第四顺位进NBA的马布里,在中国的在他刚过35岁的时候,拿到人生中第一个职业联赛的总冠军,当年nb场均20+10的但是因为脾气和作风的刺头独狼马布里在赛后跪倒在场上,眼泪夺眶而出,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感谢上帝原谅了我,给予我机会救赎了我之前的罪恶。
在马布里无限黑暗的人生中,在终了上帝给予他一次光明。
赛后,北京队主教练闵鹿蕾说: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