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学生作文 |
清华精神与北大精神
清华大学
刚打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定为“北大精神与清华精神”,后来一想,最起码也是清华人啊,怎么能把北大放到前面呢?于是就把题目改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毕竟对北大的了解远远不及对清华的了解多,即使比较,也当然是以清华作为比较的参照物。
清华把“厚德载物”当作了校训,近百年的传统使得清华人务实。与此相比,北大人轻狂一些。就拿发表意见来说,清华人倾向于采取谦虚和严谨的态度,他会细心推敲措辞,如何使得发言无懈可击。而北大人则倾向于批判性,往往一出口便是:“我认为……”北大的学生来考清华的研究生,面试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在提问之后,北大学生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它是一个‘伪问题’。我认为……”然后就问题本身陈述一大篇见解。对于清华人,绝不会对问题本身提出质疑,被提问后,他会说:“老师,我还有一点紧张。让我思考一分钟再回答,好吗?”接着就回答问题,而且往往语言出奇得精辟。
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北大人充满对生活充实了理想、想象和幻想,而清华人则总是面对现实,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北大人看世界是戴眼镜的,每一样东西都带上了主观的感情的色彩,一座山绝不仅仅是一座山,它也许是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灵性。很难想象一个对工程、地质精通的清华人能想到什么,他看到的是客观的世界,头脑是冷静的。同样是一朵花,北大人也许说花有感情,去欣赏它,领悟它。通晓生物的清华人则会拿起来分析这是什么花,属什么目什么科,这是什么组织那是什么器官。这实质上是思维的差异,北大人更习惯于感性的思维,而清华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
记得有一篇文章《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北大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泉水,他们的校园都是古朴的建筑,小石子路蜿蜒曲折,未明湖微波轻漾。他们的景致名为“一塔湖图”,一塌糊涂,超然一种道家的思想。这种超脱,可比为清冽的泉水。然而清华却不能与岩浆相比,清华人没有那么狂热、炽热、无情。清华人的心是静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欲望、那么多的烦恼。文章中也提到“明确的纪律感和使命感赋予了清华人一种‘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的品质。即使在最躁动的日子里,仍有不少清华学生可以踏踏实实地把自习上到熄灯,然后上床倒头便睡”。清华人心中是一种坦然,用朴实、真诚的胸怀接受现实的生活,面对现实。清华人无法超脱于世俗,但他们却可以身在世俗心中坦荡,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清华人多多少少有点呆板,北大人则略微带些圆滑(但绝不是圆滑世故)。有些流传的玩笑,经常表达这种心态,虽然有时候有点讽刺的味道,但不至于辛辣,亦无伤大雅。清华男生腼腆的说:“你就别逼我写情书了!”,结果被女生狠K一顿, 到毕业还是单身;北大男生在女生楼前高歌一曲《你快乐就是我快乐》,被楼长爆扁一顿,从此赢得少女芳心。北大人常讥讽清华男生太多,女生珍稀,清华人自得其乐,毫不在意——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这又不是我能说了算数的。北大人又说清华人不懂浪漫,孰不知清华也有爱情故事,只不过不像小说,却仍然感人。清
讲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就要不满了“你根本在胡诌”。但我所说的只是一般的、大体上的状况。的确,北大在变,清华也在变,无论北大人还是清华人都不再是一种色调,而都在变得丰富变得充实。清华精神与北大精神理应是和谐互补的,北大需要清华的务实、实干,清华需要北大的浪漫、想象,这样的精神才是完整的、健康的。正因为此,清华、北大更需要一种交流,一种融合,这里也许可以用北大著名校长蔡元培的一句话:“兼容并包!”当然这不是去否认无论清华还是北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