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恋母情结有必要消除么?

(2006-10-10 23:00:24)
孩子的恋母情结有必要消除么?甜甜宝贝快一岁了,已经有了智慧。宝贝现在很依恋妈妈,只要妈妈在,宝贝谁也不跟,奶奶可能好一些,偶而会让抱一抱。昨天下班去婆婆家看宝贝,和她玩了一个多小时,天黑了,大家都让我回去,可是宝贝不让,走了几次都走不成,后来还是奶奶抱着她背着我给她玩东西,我才能走。今天老公去看宝贝,回来说宝贝昨天哭的很厉害,吃的饭都吐了出来。一来可能是摔伤还在疼,二来可能是因为你走了,想你。老公说,都是你们惯的,现在只跟你和她奶奶,谁也不跟,以后你一走她就哭,看到时候谁能哄住!
 
其实,我对老公的这种想法不太认可,孩子本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妈妈十月怀胎又朝夕抚养,妈妈有理由偏爱她,而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跟着妈妈,睁开第一眼看到除了大夫就是妈妈,她也有理由把妈妈当成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就刻意的去试图改变,她可能会不适应,心里承受不了,没有了安全感,会影响她的健康成长,凡事只要不过度就成!
 
突然想起“恋母情结”这个词,而宝贝的这种现象属不属于所谓的“恋母情结”?我不太清楚,因为我是第一次做妈妈。恋母情结,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男子更甚之。之所以它有争论,是因为在它中间有个度,在度范围内,它就属于正常的,超过这个度,它则是不合情理、非正常的状态。人们常会把“恋母”与“乱伦”等词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其心理行为超出了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界限而堂而皇之的嫁接于“恋母”之上,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不能是绝对理由。
 
书中载,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底浦斯情结”。翻译成中文就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从这点上看,它是一心理行为,最终演变为病态行为。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第一个认识的便是妈妈和爸爸,妈妈之温柔,爸爸之伟大,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已经深深镶嵌在她们幼小的心灵上,从而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和崇拜者,这是人类正常的情感。而在如何正确的把握这个界限,这就要看做父母的如何去正确引导孩子了。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初的体验的人际关系,父母应该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而去指导孩子多适应社会,多参与和别人的游戏合作,多给他们创造亲情与友情的环境,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都说一岁左右的孩子是最敏感最依恋母亲的时期,妈妈在这个时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爱,让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对于甜甜宝贝,我想我应该慢慢引导她多和小宝宝们在一起玩,多同各种人接触一些,树立独立自主性,培养广泛的爱好,而不是去想着疏远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