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6课《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分类: 校本教程 |
|
||||
课题:6古诗二首 |
课时:2 |
|||
学科:语文 |
||||
教 学 目 标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背诵。 过程与方法: 3.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读懂古诗,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4. 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与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6.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
|||
习惯目标: 1.课堂习惯 2.积累学习方法习惯 |
||||
教学重点 |
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
|||
教学难点 |
感受诗境,体会感情。 |
|||
预习作业 |
1.预习生字及词意5分钟;2.读诗,了解作者及其它作品5分钟;3.初解诗的大意5分钟;4.利用导图勾勒出预习所知、所感、所疑。10分钟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复备及教师反思 |
|||
自觉质疑 |
(导入,质疑,5分钟) 西湖,是一幅天然的画,不论阴晴,还是四季变化,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它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 引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睛后雨》 生针对课题质疑。 |
|
||
自主探究 |
小组初探究(目标135:10分钟): 看到课题 ,你一定有自己的质疑,请把你现在产生的质疑和预习时的质疑都记录在自己的预习思维导图上。在小组内互相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完善。小组中一个人负责交流汇报本组的预习收获,一个人负责记录已解决问题和未解决问题。 其他组补充本组的收获及质疑。 整合问题,建议用平时课堂学习古诗的方法来梳理本节课学习任务。并对整合的问题进行探究。 (本环节了解作者、理解诗题义、扫清字词义、诵读古诗) 课堂共探究(目标24, 10分钟):重点为明诗意,悟诗情环节 生根据初探究环节,抓字眼注解诗意,师适时点拨:“晴方好,雨亦奇”修辞,品味诵读。 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
|
||
自我展示 |
回读全诗,感受意境(目标6,10分钟)
1.
2. |
|
||
拓展提升 |
(目标2,5分钟)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 |
|
||
板书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雨中 西子(西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