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登虎丘山——苏州游记之五

(2013-01-28 23:23:21)
标签:

虎丘

千人石

真娘墓

剑池

分类: 我的连载

http://s16/mw690/48e45ccand45ae83a266f&690

苏州的标志——虎丘云岩寺斜塔

  很长时间才想起来交待这篇游记,很不应该。不过也可以自我原谅:毕竟从苏州回家后一直在忙,有点休息时间,就不想出来了。现在趁着没有事情,得偿所愿,将这篇游记写出。

  “到虎丘拜一拜云呀云岩神,再转东亭”。这是电影《三笑》里的歌曲,用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子演唱的。2011年10月4日下午和2012年10月5日中午,我两次前往虎丘游览,写下这则游记。

  虎丘和大多数苏州名胜一样,位于苏州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原名海涌山,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而我能够两登该山,也是我的缘分。

  两次去虎丘山游玩,拍摄照片的侧重点也不同:第一次是一个人去的,在寒山寺有专车送往,连票都帮着买好;随身设备只有一台touch4,拍摄的大多数照片以景观为主,虽然也有一些请人拍摄的个人照片,但是比重不大。第二次有着朋友陪同,坐游1公交去的,在车上被挤出了一身汗,自己排队购票,不过因为两人都带了数码相机,加上我的touch4,拍照片时唱主角的则是我个人,景观反而成了陪衬。

http://s10/mw690/48e45ccand45aeea17279&690

中和桥上的我

  第一次,我是从寒山寺坐车直接前往虎丘的,那天下午天气不错(哈,我在西园寺观音菩萨面前求的),进入的是虎丘北大门,路线是沿着小武当、“吴分楚胜”的路线上山,再沿着山绕向玉兰山房、通幽轩、虎丘斜塔、云岩寺大殿、致爽阁、虎丘剑池、御碑亭、孙武练兵场、下三畏斋,从养鹤涧到万景山庄,结束第一次游玩。第二次的路线则相反:先进头山门,沿着断梁殿、拥翠山庄、憨憨泉、试剑石、枕石、真娘墓、千人石,再入虎丘剑池、虎丘斜塔、御碑亭、通幽轩、玉兰山房、小武当、三畏斋、养鹤涧、万景山庄等地。最后还是从同一出口出来的。

  我曾经在《拜谒西园寺》中写道:“奇怪的是,西园寺外山门那么大,却没有哼哈二将(寒山寺、虎丘云岩寺也没有)。也许在律宗佛本里,没有这哥俩的位置吧。”这句话在我第二次游玩虎丘后发现有误:其实第一次游玩结束后不久,我在网络上查阅“哼哈二将”的资料时,就发现过一则新闻:《“哼哈二将”再现虎丘断梁殿》,是虎丘官网上的内容,很多人都转过。这才知道自己还有很重要的景点没去。第二次乘坐公交车,正是从南大门(头山门)进去的,第一个就看到了“虎阜禅寺”断梁殿的哼哈二将。

  不过还是先从第一次的北大门入内说起: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莫过于虎丘的云岩寺斜塔。这是虎丘,也是苏州的代表,我在动车上还没到苏州城,就先看到了它。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

http://s8/mw690/48e45ccand45af487f697&690

吴分楚胜
http://s2/mw690/48e45ccand45af8c56f81&690“小武当主人”欢迎您

  当然,我不可能马上就攀登上虎丘斜塔——因为还在山脚下。要上虎丘,先得过中和桥,中和桥是进入虎丘的必经之路,否则除非坐船或游泳过去。穿过中和桥,就到了有名的“吴分楚胜”——“小武当”。此处为什么叫“小武当”呢?是因为当年吴王阖闾,攻打楚国的时候,路过武当山,看见这座后来的中国道教名山的奇景,特别喜爱,于是便将武当山的三门四柱的石牌坊(也就是后来玄岳门的鼻祖)的造型移植到虎丘山下。后人来此游玩并题写篆字“吴分楚胜”,指明了其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使得“小武当”叫出了名。2012年去游玩时,我在那儿摆出了一个造型,拍了一把,也算弥补了2011年只拍景没拍人的遗憾。

http://s3/mw690/48e45ccand45afdcef212&690

首次坐在观音洞前
http://s15/mw690/48e45ccand45b02a9069e&690再次坐在观音洞前——人长了一岁

  “小武当”处除了“吴分楚胜”外,就是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太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今天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游人们可是纷纷在上面“打坐”拍照留念。我也未能免俗,不过就没有打坐了,两次都直接坐在那块光滑的石头上,就算我修成“菩萨果”了一把。

http://s3/mw690/48e45ccand46adba8fcf2&690
http://s6/mw690/48e45ccand46adcc876e5&690
http://s3/mw690/48e45ccand46addab2f82&690  绕过“小武当”就是“玉兰山房”。据《虎丘志》记载:“玉兰山房中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这玉兰是北宋时朱劢从福建移植至此的。朱陈当年采办“花石纲”,即驻扎在虎丘,后因朱被杀,玉兰未及进呈,遂留于此。后枯死。今玉兰系后人补植。门外一幅楹联,上联是:冰姿素淡三春唱;下联为:云魄轻盈九瓣香。为苏州徐伯乐所题写。

  玉兰山房下去就是通幽轩,也叫“赖债庙”。怎么会有这个名字的?典故如下:它原为宋人尹和靖故址。后改建为“陆羽楼”,楼毁后清嘉庆时又改建为“牛马王庙”,旧时每逢农历除夕,穷人欠债无力偿还,到此躲债而得名。据说,当年的印子钱盘剥残忍。债主放十千钱债,十天为期,当天扣除二成,另扣鞋袜钱二分。往后每天还债一千,还清为止。债主索债时身上带有一寸宽长方形纸折,内列债户姓氏、欠债金额、日期、利率等。债户还清一笔债钱,加盖手印。印子钱的名称由此而来。清嘉庆年间苏州有个叫郭景安的平民,汇集了一批债户穷人,具状控告上诉,从县衙门直到知府、巡抚,指控印子钱盘剥老百姓的罪状。眼见事态扩大,官府不得不丢卒保车,严惩了民愤极大的债主。并在虎丘头山门前竖立严禁印子钱的石碑,直到今天仍保存于此,已成为历史的最好见证。

http://s2/mw690/48e45ccand46ae094aea1&690
http://s15/mw690/48e45ccand46ae242d5fe&690
http://s10/mw690/48e45ccand46ae91470d9&690

  当然,后来也有少量穷人真的换不起别的债务(比如赊欠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钱)躲到这里的,不过那个只是极少数。毕竟,欠债不还属于没用信用的行为,这是当地人的“明耻”。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躲的。

  回到通幽轩来,从它上去就是著名的虎丘斜塔了,如今这座古塔已经不允许游客攀登,只能围绕着保护圈观看。里面的内容,我也无法亲眼目睹,很多人都在那里与之合影。我第一次去游玩的时候,也和其他游客“互动”(就是互相帮助拍摄照片)了一把,第二次我就没有这样拍了,毕竟国庆节那里人太多,而多拍同样的照片无意义。

http://s9/mw690/48e45ccand46aedb442a8&690

云岩寺塔近观
http://s14/mw690/48e45ccan7ba44b2c4b1d&690
拍我的时候,就没办法拍摄塔身全貌了

  顺着云岩寺塔,我先漫步到了大名鼎鼎的致爽阁。这致爽阁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取自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又一说是该地址上原本有佛阁一座,咸丰十年被太平军毁掉,1930年,当地士绅陈夔一、费仲深、刘正康、顾世绶等人决定在这里建造楼阁。原本定名海涌阁,后来因建成后在此纳凉时,他们觉得披襟当风,胸怀为之一爽,加之原名显得俗套,遂改名为致爽阁。

http://s12/mw690/48e45ccand46af7a6064b&690

致爽阁
http://s10/mw690/48e45ccand46af882b409&690
髯翁墨宝

  致爽阁中前门上,还供奉着原中华民国监察院长于右任亲笔题写的“虎伏”的匾额。原来,髯翁在致爽阁建成当年,也来此游玩过,他觉得这里应该叫虎伏阁更合适,理由是因为此阁地势像传说中的白虎伏地的造型。因为当时髯翁位高权重,于是拍马屁的人便改了致爽阁的名字。不过,在解放后又改回来,但是髯翁的书法仍然被保留下来,这块木匾也得以留存。

http://s4/mw690/48e45ccand46afd118923&690

  致爽阁内存放着奇石和花瓶,还有山水画中堂一副。致爽阁的窗户设计,阁四周全是可以打开的明窗。只要打开所有的窗户,楼阁马上就变成如今的该楼阁,如今仅供游人参观,肯定不可能居住了。可以想象一下当初那些曾经居住于此的人是怎样的惬意。

  过了致爽阁是一座桥,这是一座石拱桥,名唤双井桥。当中有两个孔,可以放下两个吊桶汲取剑池之水。此双井乃旧时山僧汲水之用,不过现在为了方便游人行走(关键是不用打泉水了),已经将两个井口封上,以免发生旅游事故。在双井桥上,即可俯瞰虎丘剑池。我没有在那里留影,是因为两次都是人太多了,不方便挡着别人。

  下了双井桥,就是大名鼎鼎的虎丘剑池了。在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这个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它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正史中阖闾墓真正入口不是在剑池中——试想一下,如果在水里,哪天渗漏,墓道进水会怎样——据说是在虎丘山顶上。
http://s4/mw690/48e45ccan7ba45473edc3&690
真的是“别有洞天”,只可惜国庆节人流太大
http://s1/mw690/48e45ccand46b06ba2ce0&690
王右军的“剑池”
http://s15/mw690/48e45ccand46b087916de&690
高青丘的《题阖闾墓》
http://s10/mw690/48e45ccand46b09d9c409&690
米元章的“风壑云泉”
http://s5/mw690/48e45ccan04c2e694d8c4&690
释云间的“高山流水”(其实还有“寒潭剑影”,但是看不清)
  当然,既然有这样的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景点,考古行动自然不会少。引用百度百科中一段内容: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
  明白了吧?即使剑池通阖闾墓,也肯定不是入口。还是说一下游玩的线路吧:下双井桥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就感觉到清凉无比——即使是国庆节人多的时候也不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据说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双井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
  不过当时虽然凉爽,人实在太多。所以只能用相机拍下照片就离开,王羲之的“剑池”(红色篆字)和米元章的“风壑云泉”(蓝色楷书),以及僧云间的“高山流水”都清晰的拍摄下来了——民国某名人题写的“寒潭剑影”,也被拍下了,不过效果就差点了。王右军题词边的石壁上还有高启的《题阖闾墓》,从资料里查阅得知内容如下: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漫谈深机防盗贼,难令朽骨化神仙。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诗中高青丘讽刺了阖闾、夫差为了修陵墓而导致累死多少民夫;而且人死之后,尸骨腐朽,怎么可能“升仙”?陪葬太多又有何用?高启一辈子恃才自傲,诗词文字均“锋芒毕露”,最终被朱元璋以“歌颂张士诚”的罪名处死,可惜。
http://s15/mw690/48e45ccand46b64a463fe&690
在“第三泉”留影
http://s8/mw690/48e45ccand46b65a123e7&690
顺着第三泉流出来的泉水
  出了剑池外,可以看到剑池外壁上由颜真卿撰写的“虎丘剑池”四个大字。不过据说那虎丘的“虎”字不是颜真卿之作——因为唐代避“虎”(唐高祖父亲)的讳,颜真卿又是有名的大忠臣,肯定遵守的——而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
http://s10/mw690/48e45ccand46b20053169&690
第一次与四个大字合影(等了足足一刻钟才拍成的)
http://s12/mw690/48e45ccand46b20f334fb&690
第二次站在千人石上,很凑巧拍下了四个大字外加二仙亭
  不过要拍下这四个大字,却费劲了:两次都是国庆长假,连拍张照片都要等近一刻钟,所以我第一次拍摄的照片,是我站在四个字中间的样子。但是第二次上虎丘,运气不错,在千人石上竟然拍摄了整个四字(两边站着两个人,但是四个字完整的拍下来)。游人争相与之合影,足见这个景点的名气。
  “虎丘剑池”边上是有名的二仙亭,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里面石碑上刻着纯阳吕祖和希夷陈抟的像。仙亭的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第一副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这副对联讲的是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曾经在岳阳楼舞鹤,今天又在虎丘上留踪。第二副对联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这副对联讲的是陈抟的故事。陈抟老祖,是五代宋初道人,以善睡出名。上联是讲有一樵夫到虎丘,看吕洞宾同陈抟下棋。陈抟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樵夫在山上等了很长时间。陈抟睁开眼一看,把樵夫当成了梦中人物。樵夫反复说明原委,才知“原非梦”。下联是讲要深究道教的奥秘,才能成为得道神仙。倘若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是真是假,实在是大可不必的。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虎丘,释道儒三家都有很多遗迹在这里。绕过二仙亭,顺着虎丘泉水走向后面,就攀登上了云岩寺大殿。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唯一的一座佛殿,原先这里是宣扬禅宗的场所,这里现在是以小乘教的陈列方式排列的。往上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这么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父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这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
  大殿门口一幅匾额,是“香界连云”四个蓝底金字。大殿上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傩两位尊者。两旁墙壁上挂着十八罗汉的画像。这是我第一次在庙宇里看到十八罗汉画像而不是塑像。寺中没有僧人,穿过就是御碑亭。据说此大殿的在明代,就是著名的唐伯虎遇秋香的地点。当初唐伯虎在云岩寺偶遇了美貌的华太师府中丫鬟秋香,被其美貌惊呆,引起秋香三笑。唐解元从此醉,立即便装追随秋香的坐船到了东亭,故意卖身为奴到华家,软磨硬缠一年多,最后在祝允明(祝枝山)的帮助下,成就姻缘携美返回桃花坞。华太师一怒之下追到苏州,亏了祝枝山用计稳住华太师,秋香拜太师为义父,华太师随即好人做到底,成全他们。
  这个传说很美好。不过正史上唐伯虎是沈周的小徒弟,秋香却是沈周的大弟子,两人悬殊十几岁,唐寅不可能会喜欢比自己大这么多的师姐。而同时又流传过一个“陈公子三点秋香”(此秋香并非沈周的大弟子,同名而已)的典故,后人把陈元超的这段故事,移植到了“太疯癫”的唐伯虎身上了。还说他有九个老婆——其实是老婆名叫沈九娘罢了。
  过了大殿,就是著名的御碑亭了:宋代时称为御书房,珍藏了宋真宗御书三百卷的副本。元朝初更名妙庄严阁,供奉佛像,后毁于大火。康熙八年改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虎丘山上共有三座御书亭。咸丰年间,全都毁于战火。光绪十三年,江苏巡抚松骏,在原地重建御碑亭,亭中立有三块康熙、乾隆的御碑,碑均高一点二丈,宽四尺。中间一块刻康熙诗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诗六首。两位满族皇帝的汉文写得真好,虽然他们并没有一些书籍中写的那样圣明,但是书法漂亮,字体雄浑是没的说。
  回头我就直接前往大名鼎鼎的“三畏斋”。三畏斋也就是虎丘最有名的“书台松影”的景点。引用一段介绍:虎丘十景之一“书台松影”,源自宋理学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在此望东平眺,冈林起伏,大树连天,郁郁葱葱;向南仰视,虎丘宝塔千年雄姿耸立山颠;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的“揽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见,让人充分感受到虎丘后山胜前山的自然情趣和山林本色。不得不说,古人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公园这个概念,二来也还真知道在寂静的山林之间读书的好处。这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可以让人增添文思。在下这次游玩就有同感。不过给我感觉最深的还不是在虎丘——关键我来苏州的时候,都是人多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多少冲淡了原本幽静的游玩气氛。只有第一次上西园寺参拜的时候,略微有点感觉,不过律宗鹳林不等同于山间深泉,这种意境不完全一样。
  出了三畏斋,沿着小路走了过去,有两给地方,先上了孙武演兵台。据说孙子当年杀了吴王阖闾的两个宠妃,就是在这里。当天还是有相关的表演。不过我就没细看了,掉头就走。没办法,这种表演固然很有趣,但是毕竟是模仿的。而且那么多人挤在那里也不是安全的,干脆直接去养鹤涧。养鹤涧是一处山涧,有股小水流从山石上流下,形成的景观。第一次去,我没有上去拍照;第二次,我就不客气了,让朋友帮忙,自己独脚立在山涧高处的石头上“白鹤晾翅”一次。
  顺着养鹤涧小路,就绕到了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这也是我两次最后所到的地方了。万景山庄也叫盆景山庄, 这里原来是东山庙遗址, 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
  第一次,我走到这里的时候,touch4恰好没电了,所以没有拍下照片。但是第二次我的装备都有足够的电,自然都拍下来了。该山庄最大的主体建筑就是松风明月厅,里面都是落地长窗,前面有宽敞露台,站在这里纵览全园。万景山庄虽然没有一万盆盆景,但确实很多(资料里是600多盆),即使去年我去的扬州瘦西湖盆景园,也没这么多盆景。最后走到入园门处,那里有出了门“亦山亦水”特大门框,两股瀑布飞流而下,直泻池中,构成了一幅生动绝妙的山水画。第二次来到这里,我自然没有错过拍摄的机会啦。
 
  离开万景山庄门口,就是“吴岳钟秀”的牌坊。我在那里留影后,就遇到了本地著名的“乘坐马车游虎丘”的节目,其中第二次离开的时候,这拉车的主儿有个随地小便的毛病,我们在那儿被马尿味好好的呛了一回。天啦!比醉鬼身上的味道都难闻。两次都一样,离开这里就是离开虎丘了。而且都是从南大门外侧的街道离开的。这里也有一个商业街,卖各种旅游产品和各地小吃。我第二次来虎丘的一顿午饭就在这里的一家小饭馆享用的,味道不错。而离开时还吃了煎豆腐,可惜有点不进味。
  第一次离开虎丘,我就直接回嘉禾宾馆充电去了,晚上去的观前街,这些经历后文会提起,这里略过。
  第二次再入虎丘,是从南边的头山门进入的,不过这一天到得略微早些,只是天是阴天,相对来说有点闷。不过有个友人陪着,在那里又吃了一顿不错的午餐,心情自然也不错。这次一上来就到了头山门口,上面红色的匾额写着“古吴览胜”。里面就是康熙帝御书“虎阜禅寺”四个大字。穿过头山门后,下一道门白色的匾额上,高书“吴中第一山”,也就是检票口了走过海涌桥,就是“断梁殿”。
  断梁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这里也叫二山门,断梁殿上朝南匾额为曾寿于1877年书补的“大吴胜壤”。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只要去掉这些传说的神奇色彩,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古”字和“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进了断梁殿,就看到了曾经被我“忽视”的哼哈二将。这个“哼哈二将”和佛经中形象的更像,不像我在广济寺里见到那两位,完全是根据《封神演义》绘画的。当然广济寺的一对我也很喜欢(参看相册),不过形象和虎丘这对完全颠覆。在网上看过资料,广州的光孝寺也有一对哼哈二将,不过这对哥们更像日本古画上的神仙,不像印度佛教传说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
过了断梁殿,又一次开始进入虎丘。此次我先去了拥翠山庄。拥翠山庄,在墙的二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也有一说,龙虎二字为别人所书,从五人墓碑处移来。根据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山庄大门
  入山庄门,为园之第一层,地势最低。其间建有抱瓮轩,面阔三间,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名轩。轩内原有刘墉撰对联一副,曰: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意谓轩对面是真娘墓,有幸与之为邻,因为真娘与名妓苏小小齐名,一泓清洌甘美的泉水从何处来,只有去问憨憨和尚了。随山势而上,第二层园景为四角形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因泉而置。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废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亭之西北两面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形似龙、虎、豹、熊,和外墙题字相呼应。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配置白皮松、石榴、柴油薇、黄杨,散植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间,墙内墙外森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站在拥翠山庄问泉亭的高处,可以看到井台和有名的“试剑石”。因为朋友催促,就没有进月驾轩和灵澜精舍,直接去看井台了。
  那井台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憨憨泉”。井口光滑,说明年代已久。据说憨憨是我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当然这只是个美好传说,不过有了憨憨泉,这里成为景区前的原住民是受惠匪浅的。只是我去的时候,已经没胆子敢喝憨憨泉的水了。井边立着一块圆石,上面绿色楷书憨憨泉,但是第二个憨却只有两点,省略掉。憨憨泉对面就是试剑石。朋友在上面踩了几下,祈求好运气。这块石头的形成,传说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过了“试剑石”就是“仙人桃”。据说摸一摸就会带来好运,还有一个顺口溜“一摸长官运,二摸带财运,三摸桃花运“。因此摸它的人也不少。石桃上写着”石桃“的篆字和”果严“两个繁体楷书字。朋友按照边上蹭听的方法摸了摸,而我就比较调皮了,学着猴子一样”托“着石桃。
  再往前就是枕头石。相传,晋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石头得了仙气,成了苏州文人膜拜的仙石,赶考的秀才离开苏州时,总要到此抛一下小石子,预补前程。这块石头又称“蜒蝣石”,因为它形如蜒蝣,而且以前这块石头有粘质,扔石子上去它能够粘住不下落。而因为这个扔石子落不落,又把唐寅和祝允明哥俩拴上了: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这天的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后来祝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是后抛,石子是留住了,唐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好事之徒乃至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
  哈!可惜我当时没有这样做。不奇怪啊,我的孩子他妈在哪儿都不知道——甚至有人调侃说是不是在丈母娘的肚子里呢。唉!凑他这个热闹干什么。
  跟着我们向古真娘墓走去。真娘在唐代确有其人,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随同自己亲戚一起逃亡来到苏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坠入了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乐云楼”,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当时苏州有一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了保持贞洁,她上吊自尽了。这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真娘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
  听到这个事迹后,我对这个女子产生了敬意:苏州的名妓很多,而且都是艺妓,放在今天,比起某些演员的文化底蕴要高出许多。而真娘不愿意嫁给财主,要保住贞洁;一个大财主,放到今天,某些寄生虫式的女子早就巴巴的倒找上门了。而真娘却不屑一顾,宁死不屈,所以真娘值得我尊敬。而王荫祥,也令我为之惋惜,他其实是真的爱着真娘的,却没能让真娘理解,出现了悲剧。否则他们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啊。在墓碑亭上,竖立着一块“古真嬢墓”的墓碑,上面的字是蓝色的。
  在真娘墓的斜对面,就是千人石,是虎丘的主景区。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要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刷,仿佛血在往下流,告诉我们这段悲惨的故事。
http://s11/mw690/48e45ccan7ba5a2ba82ca&690
千人石——刻的是生公讲经的典故
http://s10/mw690/48e45ccand4785c658049&690
我在千人石旁——其实有一张更窘的,面子攸关,不发了
  现在看这块石头,大家可以发现它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另外,千人石的石刻上还有这么一段简历:千人石又名“千人台”,古时为晋代高僧生公讲经处,远处还有生公讲台。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听他讲经,有千人之众,所以这块石头有着“千人石”的名称。
  当生公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到此为止,这篇游记就写完了。接着又是去虎丘剑池、二仙亭、第三泉、双井桥、致爽阁、云岩寺塔、三畏斋、养鹤涧、万景山庄等地,因为感受在前面都提到了,这里从略。此次没有去孙武演兵处,因为那里这次连眼睛也挤不进了。最后还是从虎丘街出来,不过没有奔七里山塘,而是去了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留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