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闹市的湘子庙--(西安古都之旅之九)

标签:
西安古都之旅湘子庙湘子门牌楼韩湘子道教八仙 |
分类: 旅游 |
这里的“曾是仙乡”指的便是位于街中的湘子庙。由牌楼前行不远是一个三岔路口,中心为一地标石,上面刻有“西安湘子庙街”六字,小巧精致的湘子庙就静静地伫立在地标石后。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较不远处南大街的繁华喧嚷,恍然已是远离尘世的地方。只见青砖灰瓦的庙门上方,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的“湘子庙”三个金色大字,镌刻于黑底红边的匾额之上。两旁门柱上的楹联“道法自然参天地,德育万物贯古今。”说明此庙为道观。这里,传说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的故居,也是韩湘子出家的地方。因此,历代皆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
至于道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民间流传多种版本,真伪难辨,现择其一以为自飨。
当年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在这一带居住,他有个侄孙,名韩湘,少年孟浪,不理庶务,韩愈虽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却无管教之计,常为此忧心如焚。一天,韩愈遇到了两个仙风道骨的人,洋洋洒洒,脱尘离俗,一看便与众不同。韩愈恳请这两位高人到家,烦劳他们调教侄孙韩湘,这二人正是八仙之中的汉钟离与吕洞宾。韩湘经他们点化,从此潜心修行,历经磨砺,终于在此地修道成仙。后人为了依托这一份仙气,便在此建了这座湘子庙,从此香火不断,湘子庙街的名字,正是因此而来。
这虽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湘子庙的历史的确由来已久,最早建于宋代,而元代的战火却将其内的殿宇焚毁殆尽。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湘子庙,是明代在原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而成。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后经战乱,其殿堂或被占或遭毁。湘子庙后院在民国时期被借用,解放后为清洁队办公处。1990年,碑林区有关人士提出修复湘子庙,经过十多年筹备,2005年5月1日,由八仙庵出资上百万元,开始修复湘子庙。
这次修建是按湘子庙的原貌进行修复,全部采用传统工法由砖木结构组成,较好地保持和恢复了湘子庙的原建筑风格。修复后的湘子庙,青砖红柱的庙堂,檐角高啄的房脊,精美绝伦的镂刻,无一不显露着湘子庙的古朴雅致。
湘子殿中供奉的正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手执长笛,神态安详,广施祯祥。清雅别致的院落中古木参天,道法自然与德育万物的道家文化从这里横贯古今,身着道袍的道师悠然地静坐于殿堂一隅,竟有超凡脱俗的仙家之气。
传说韩湘子居其叔祖韩愈官邸内院,为修行,曾筑一地下密室,常居其内练功养性,后称湘子洞,因年代久远而鲜为人知。上世纪70年代“备战备荒”时,人们在湘子庙内挖防空洞,曾挖到一暗室,约6平方米,高近2米,人可直立。曾有人考之,疑为当年的湘子洞。
整个湘子庙几乎没有游人,我和妻两人还是各看各的并无语言交流,寺庙内更显幽静。但庙门之外既是喧嚣的闹市,虽然相隔咫尺,却有天壤之别。
在我们即将离开时,进来一年轻的男香客,庄重、虔诚地在灵官殿前的香炉处焚香揖拜。我的思绪被那袅袅青烟所吸引,但愿神仙能保佑男香客心随所愿,安康幸福。
而对于我来说,湘子庙依然还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走进湘子庙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口这座古色古香的“湘子门”牌楼。
由牌楼前行不远是一个三岔路口,中心为一地标石,上面刻有“西安湘子庙街”六字。
小巧精致的湘子庙就静静地伫立在地标石后
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较不远处南大街的繁华喧嚷,恍然已是远离尘世的地方。
在我们即将离开时,进来一年轻的男香客,庄重、虔诚地在灵官殿前的香炉处焚香揖拜。
青砖红柱的庙堂,檐角高啄的房脊,精美绝伦的镂刻,无一不显露着湘子庙的古朴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