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怎样的老师——听教育专家曾军良报告有感
(2010-03-14 19:20: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思 |
3月14日下午2点半,在实验楼报告厅合肥八中老师们听来自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曾军良老师的题为“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和智慧型教师”的报告。(由于一直忙于琐事,这篇感想就开个头,直到今天已是4月20日了。)曾老师的形象已有些模糊,即使当时也不够清楚,毕竟离的很远。还有很多的言语已不再清晰,因为他那浓浓的乡音。但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在倾听,一些精髓却牢记在心。
坦白说,在听报告之前,并不知道在中学教育界有个知名专家叫曾军良;听了报告后,在网上百度一下,才知道曾老师曾创造多次高考的奇迹;还有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县城走向京城,并成为知名的教育专家。此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曾老师的报告,给我记忆深刻的有三点:一是勤奋好学,二是讲求智慧,三是乐于教研。结合自身的实际,就以上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于读书。记得来八中的首次岗前培训,省内著名教育专家何炳章就给我们谈了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时就决心要多读书,将近2年了,却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正儿八经的书。理由很多,教学压力大、没时间、读书无用、教好成绩才是硬道理等诸如此类的借口。转念一想,难道何老师、曾老师比我这个普通老师还清闲吗?伴随时代的快速进步,知识更新日趋频繁,要想站住讲台,不博览群书可能就要进入“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行列了。我们要与时俱进,就要读书,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做个始终时尚的老师。一个计划已初步形成,每月买一本书,坚持每天读点书,不怕慢,就怕站。
关于智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育方法,防止武断、专行。曾老师以本校的一个老师们普遍认为头痛的“差班”为例,说明不能老从学生身上找毛病,也要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教育要讲究智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尊重学生。尽管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晚自习纪律、班级卫生、考试成绩、学困生等,也不免会说两句过激的话,但我始终认为,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教育者首先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才是成绩,故为“育人教书”。
关于教研。中小学老师是否有必要搞教研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我想,如果曾老师不搞教研,不善于总结、提升,他就不会成为学者、专家,也就不会有我这篇听报告的感想。对于我而言,因为读了三年研究生,似乎不搞教研对不住自己的学历,更碍于面子。但我真的不喜欢做课题,总觉得形式主义东西太多了,很多时候是作假或作秀。我倒喜欢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做到真正有感而发。我想,如果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我能坚持下去,这就是我的教研。很欣赏上海北郊学校另类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的观点,他认为老师要有功利性,之所以做科研,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身价,让自己成为学校“稀缺的资源”;而做好教研,一靠兴趣,二靠坚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