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挽歌

标签:
迟子建茅盾奖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化 |
分类: 随笔:心灵呓语 |
心中的挽歌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阅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时,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轮回,仿佛从天堂去了地狱,又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大病初愈的我,从书橱众多未读书籍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封面浅绿雅致,波光粼粼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走进了女作家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
《额尔古纳河右岸》如一块采日月之灵气,集山川之精华的美玉,天然而成,坚韧大气,温润无瑕。顽强坚守与文化变迁,让《额尔古纳河右岸》成为了鄂温克族人百年的民族史诗。最触及灵魂的是家族成员面临的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从“我”父亲林克一去不复返的死,到母亲达玛拉穿着伯父尼都萨满为她一往深情编织的传情羽毛裙子跳舞到殚精力竭而亡;从侄子金得在婚礼上选择一颗枯树上吊来反抗母亲依芙琳的包办婚姻,到弟媳妇妮浩当了萨满后,为了治病救人,一次次失去自己的孩子;从前夫拉吉达疲倦地在马背上于睡梦中被活活冻死,到第二任丈夫瓦罗加为搭救放映员和马粪包,惨死在黑熊的烈爪之下……这是一曲内心低回的挽歌,更是一部不屈不饶的民族史歌。
缓缓合书,静静斜躺,久久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不能自拔。迟子建把我带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写满了清风与云朵,写满了纯净与清澈。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娓娓动听,大自然赋予了她诗性的语言,第一人称的运用亲切自然,身临其境。“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我”不仅看老了岁月轮回,更看老了以以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民族艰难地从荣到衰的历史进程。是的,“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死法。”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又有谁能逃避死亡的终极呢?
作品中充满哲理性的思考与诗性的语言俯拾即是,不时如惊涛海岸般拍打着读者的心灵。“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病是埋藏在我胸口中的秘密之花。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从眼中流出的是泪,而流向心底的则是血。”“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先袖笔于前,再疾书于后。迟子建为了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置身于鄂温克族中,做了深入的调查,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层次思索。她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研读了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和风俗,撰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最终,只用了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一气呵成,将发自内心的情感与思索铺展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画卷,淋漓尽致地奉献于世。
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所言:“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一直十分喜欢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从《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踏着月光的行板》……意境深远,真挚澄澈,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与哲理性思考。她在题为《从山峦到海洋》的《跋》中说:“当我合上一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向读者打开另一本书。”正是这种积极的意念,让迟子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用自己的心血凝结成了一部部风格迥异的佳作篇章。
心随书走。有《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疗伤,温暖而满足。它如清澈之泉,将心中的腌臜与余悸驱除。凤凰涅槃的重生。阅读迟子建,同样感受着生命的珍贵与力量。因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完稿的时候,恰恰是她爱人因车祸离开她三周年的忌日。无疑,《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最好的祭奠。这是生命的挽歌,心中的挽歌,不朽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