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2024-05-03 18:23:42)
标签:

镇海

阿拉大哈普

郑氏十七房

邮局

澥浦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1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2

澥浦镇,地处宁波镇海北部,东濒灰鳖洋与舟山定海区金塘镇隔相望。澥浦是个古老的渔镇,公元809年建镇,1077年称澥浦镇。现澥浦镇境内仅有两个邮政网点,一个是澥浦邮政支局,位于澥浦镇兴建西路159165号,邮政编码315204;另一个是觉渡邮政所,位于庙戴村,邮政编码315203笔者先后到这两个邮政营业网点寄发封片,求得“澥浦”“觉渡”普通日戳(图12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3

笔者专门走访了这两个戳名的由来地。觉渡地名源于当地原有一座觉渡寺。建于宋宝佑年(1253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改称觉渡教寺抗战时期一度还是抗日人士的活动点,后因战火被毁。澥浦镇因古代的泄洪道澥浦而得名。以前在凤凰山与息云山之间有个隘口,是古代的泄洪道,建有澥浦闸,即现在的月洞门(图3。澥浦闸始建于元明之间,西面的香山江水经叫天港和乱涨蓬港,再过永年桥至澥浦闸流入东海。那时候月洞门的边是渔港,常年有几百条渔船聚集。月洞门的西边是街市,叫澥浦大街,百米长街鱼山虾海,几十里外的商民一早就会来这里赶集。由于海洋淤泥淤塞与现代围垦影响,曾作为澥浦出海口的月洞门已经距离今海岸线有了3公里的距离。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4  加印邮资片背图

澥浦船鼓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打击乐(以鼓为主)、船型道具和民歌小调为一体,反映浙东渔民习俗的民间舞蹈,通称船鼓,民间亦呼称“拷(敲)船灯”(4)。镇海澥浦船鼓起始于清嘉庆中后期(1810前后,当时澥浦为一较大的渔业集镇,渔民多从河南和福建迁居而来。每当出洋捕鱼、归来谢洋,河南籍渔民往往以敲锣击鼓庆祝,福建籍渔民则常常以竹木条扎成船形载歌载舞。后来,二者逐渐融合,就有了船形舞与锣鼓伴奏合二为一的船鼓队。清末民初,船鼓最为红火,并扩展至民间庙会、传统节日与喜庆活动。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5  HP2010加印片

澥浦的郑氏十七房景区,是一处规模颇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这里宅中有街,街中有市,马头墙高耸(5)。景区中央是佛迹湖,郑氏家祠,典当房,明清街,非遗馆等景点环湖而建。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于陕西华县“郑国”。五代时,社会动荡,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后繁衍成族。现“郑氏十七房”有郑氏住民335,其宅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

镇海郑氏十七房商人,为宁波帮最早经商家族集团之一。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共有6经商集团,约计40余人,形成郑氏一族的庞大商业队伍。郑氏十七房以商业信誉著称,百年来创造了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第一”,为中国民族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老凤祥”创始人郑熙,老北京“四恒银号”创办人郑世昌,“英雄”墨水创始者郑尊法等一批商业巨子。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6

张建伟:澥浦镇与郑氏十七房
图7

今年15日,镇海邮政与澥浦镇联合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创办了“阿拉大哈普主题邮局”(图6,启用了“阿拉大哈普”文化日戳,戳图是高耸的马头墙(图7“阿拉大哈普”“我们大澥浦”方言。主题邮局位于景区通德桥畔的“澥浦农民画文创中心”,门外置有美化后的邮政信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