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访民情】山村小学期盼年轻教师
 
 
 
http://epaper.hebnews.cn/2011/1110/pic/hb1110_5.jpg
    □本报见习记者
田士威本报记者 方素菊
    10月24日下午,鹿泉市白鹿泉乡水峪小学一年级的5名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孩子们除了在操场上跳了会儿皮筋外,并没有其他可开展的体育项目。
    担任该校体育课的武过山老师今年59岁,明年就要退休了,学校考虑到他年龄大,为减轻他的教学负担,现在只让他负责全校的体育课。对于体育,武过山说自己也是“门外汉”,上体育课大多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不过,现在我正在跟着电视学一套武术操,学好后就可以教给孩子们了”。
    白鹿泉乡水峪村位于鹿泉市西南与井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距离鹿泉市10多公里。这是记者第二次来到水峪小学采访。第一次是去年9月份,当时学校大门还在修盖,连校牌都没有,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才找到这所学校。教学楼因为多年没有粉刷,有些被风化的墙壁已开始脱落,有的教室没有窗玻璃,只在窗框上简单地贴了一层塑料布,风一吹呼呼作响。雨后的操场泥泞不堪,正在操场上做游戏的孩子满身泥点。
    而此次记者看到的景象却是:学校门口挂着崭新的校牌,二层教学楼已被粉刷一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楼前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经过硬化的操场上还竖着两个篮球架,操场东面的涂鸦墙上,画满了学生的作品。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的墙上还贴着学生们的美术作品。
    “上级领导对我们这里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视,给了很大的支持。”据校长刘娟介绍,去年9月份,市里还为学校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添了新电脑。
    “现在,学校硬件设施搞得不错,可我们还是在发愁,学校太缺少年轻教师。”刘娟说,目前整个学校共有9名教师,除了她之外,还有两名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其余则全是老教师,年龄最大的59岁。“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留不住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进得少,走得多。”刘娟说,几乎每年学校都有年轻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去。
    由于年轻教师少,特别是没有英语、音乐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导致学校的微机、英语、音乐、美术等类课程基本上都是3名年轻教师跨科承担。
    今年29岁的东翠平老师毕业于石家庄学院化学教育专业,今年教师节,她被评为鹿泉市十大师德标兵。目前,她担任着全校的微机和英语课程。“和那些老教师相比,我相对年轻,接受新知识要快一点,而且在上大学时也学到一些,再加上自己平时注意学习,勉强能教学生。”东翠平说,她还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日去鹿泉市培训英语和微机课程。
    由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生源的多少。
    7岁的聂星月去年在水峪小学读一年级,今年本来应该升入二年级了,但由于和她同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都转学到其他小学,到第二学期末时,同年级只剩下两名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学校只好让她俩复读一年级,明年再与一年级的3个孩子一同升入二年级。
    “现在学校一共只有40多名学生,最多的班不到10人,最少的只有5人。村里一多半的孩子都到外地去上学了。2003年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全校有150多名学生,最多的一个班级有40多人。这几年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刘娟说。
    “说实话,俺们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上学,在外面孩子每年光吃、住就得花几千块,对于俺们这些山里的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咧。”一位把孩子送到鹿泉市里上学的学生家长说,“如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过硬,孩子不被耽误,俺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家门口上学,方便又省钱”。
    刘娟曾与多名离开这里的年轻教师谈过,发现让他们离开的最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由于通往学校的路都是山路,路窄弯道多,又没有通公交车,学校的老师们大多骑电动车上下班,遇到下雨或下雪天气,只能步行。东翠平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9年11月9日那场大雪后,自己从学校回家时的情景。“因为雪很厚,需要把腿从雪中一次次拔出来才能前行,刚走到半路上天就黑了。那时,山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劳累加上担惊受怕,虽然把羽绒服脱了下来,还是浑身直冒汗,走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年轻人在这里找个对象都挺难,学校总共只有这么几个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与外界接触,有时候好不容易别人给介绍了个对象,可一听说在山里当老师就吹了。”刘娟介绍道。
    目前,学校面临的严峻情况是,从明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都将会有一名老教师退休。“山区教育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需要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进来。年轻教师掌握的新知识多,眼界开阔,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山区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热切地期盼更多的年轻教师能来山村小学教书。”刘娟说。
水峪小学东翠平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英语课。 本报见习记者 田士威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