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窒息孩子成长
http://epaper.hebnews.cn/2011/1020/pic/hb1220_5.jpg
近日,在省会举办的一场爱心手拉手亲子沟通活动上,家长与孩子间的互动游戏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流下了动情的眼泪。王双勇摄
□本报记者 方素菊
不久前,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陈会芳教授在为一名高中生做学业规划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这名高中生说出的理想被父母嗤之以鼻,父子俩竟然在她面前大打出手,而且孩子居然对父亲说出“我要杀了你”的话。孩子的母亲痛哭流涕,说她和孩子的父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仇恨。
“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当前中国父母经常面临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心理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陈会芳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目前,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注重方式方法,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家长在爱的名义下正在折磨着自己的孩子。”
变“饭碗教育”为“梦想教育”
省会汪女士的儿子在上初二,学习不刻苦。为此,她教育儿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饭碗和前程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名校,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失业,就会被人瞧不起……但是,每次儿子都不以为然。
“饭碗教育”是中国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危机教育”模式,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愤学习。陈会芳说,目前这一代的中小学生家长,很多人就是从这样的危机教育中自我奋起,并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所以,当看到孩子不努力时,常常会说:“你以为学习是在为大人‘打工’啊!现在的竞争这样激烈,学习是为你自己的饭碗和前程学习。”
“家长在进行这种教育时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陈会芳说,现在,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生活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第二反应是“即使信,也不怕”。另外,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不合适。它会徒增孩子对危机感的恐惧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
所以,她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摒弃危机教育,而应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而学习。“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要明白,家长的任务只是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当然,一定要是孩子的梦想,而非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然后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梦想的最近目标,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爱,需要正确的表达
“毋庸置疑的是,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仍有孩子不领情,主要原因就是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欠妥。”陈会芳指出,恰当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让人舒服的、积极的,不恰当的爱的表达方式则是惩罚性的。许多家长与孩子说话时惯用的方式是:“就按我说的做,肯定错不了。”至于为什么要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孩子并不明白,对这种命令的认可度就低,甚至认为家长在控制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当了傀儡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与家长对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非常重要。陈会芳说,但是,当爱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时,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在陈会芳看来,不恰当的爱的方式有:
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忽略了对孩子的精神鼓励和必要的心理支持,这容易导致孩子一旦有愿望得不到满足便对家长发脾气。
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自立于社会会产生不利影响。
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法不一致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疾患。“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陈会芳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