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幸福密码》中有一句经典旁白:“高等动物的特点就是会反思,这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悲哀。”联想到某些学校让老师们进行教学反思的一些做法,笔者感同身受。
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有一定级别或是规模的观摩活动,更见气氛和效果,老师们一起坐下来非常认真、友好、民主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结果当然是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互助多赢。
因此,老师们的教学反思成果集成了学校的香饽饽,这些集子印刷成书,摆上各级领导案头的有之,迎来送往成为交流招牌礼品的有之,报送到相关部门申报各级各类荣誉的也有之。
个别教师善于反思,更能付诸笔端,形成论文,有实践、有理论,题材鲜活,上个高级别的报刊也未可知。论文发表、获奖,教师个人、学校都荣光。
正因为教学反思的好处多多,某些学校领导头脑一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迅速大力推广反思:每节课后要求老师们在教案上作反思;每周上交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反思文章;每月教研组进行反思交流;每学期学校出反思文集……表面上看很热闹,而老师们私下里却议论,其实哪里能说自己节节课有反思呢,即使有,也不能说这些反思都有价值吧。另外,老师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哪里能有那么多的反思,交上去的那些所谓反思文章,有很多都是从网络、杂志上摘抄的,只是改头换面而已。为反思而反思,反思成了任务,反思成了负担,反思也就成了悲哀!
反思有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效反思,不拘泥于形式,不走过场,入脑入心,让老师们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自发反思,指导实践,反馈教学,服务教学。总之,适度的反思是优势,过了度就成了悲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