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中学生的幸福
http://epaper.hebnews.cn/2011/0922/pic/hb1122_1.jpg
近日,《一个孩子的呐喊》这本书受到了众多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该书的作者李怡心是石家庄一所中学的高二学生,她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给人们描绘了当下中学生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们身心俱疲。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本报记者 方素菊本报见习记者 李冬云
90后女孩出书为同龄人“呐喊”
“每天至少要学习十五六个小时,很多同学为节省时间每天只吃两顿饭。”
“男生的头发不能超过1厘米,女生的头发前不过眉,旁不过耳,后不过领,衣服衬衫必须打开从上面数第一个扣子……”
“广大学子为争分夺秒,积累了宝贵经验:禁止跑步就餐,我就练竞走;禁止逃体育课,我就拿着笔记上操场;禁止晚休时打手电看书,我就去厕所里借光。”
“通往清华北大的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
“一个不堪学业重压自杀的孩子,在死之前更新了自己的QQ签名:你们都输了,我永远赢了。”
在小作者李怡心的笔下,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令人震惊。“这本书记录的全是发生在我和我身边同学们的真实故事。”李怡心说,她原来所在的学校学生为争取放假权利而引发的“起义”、某学校中学生自杀事件、当下中学生“奔饭”的场景,这些常常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一天,我专门做了一个测试,从下课铃响到第一个人冲进食堂仅用了14.19秒,从最近的教学楼到食堂怎么也得有100米吧!”李怡心说,“不是学生是无法了解到这个群体的痛苦的。我记录、展现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让人们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和思考我们当前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让他们成为没有童年的孩子
“我们是被安徒生爷爷抛弃的孩子。”这句话在很多中学生中产生共鸣。小杨同学就读于石家庄市某重点中学高三班,他说,自从升入高三后,学习成了同学们唯一的任务,很多同学在课间还拿着历史、政治书在背。为了能比别人多一点学习的时间,更有不少同学从晚上一直学习到凌晨1时。
为了让孩子全力以赴应对高考,学生家长更是摩拳擦掌,恨不得能替孩子多背几道历史题目。有的家长将家中的电视机、电脑寄存在了亲戚家,防止孩子分心。有的家长干脆在学校附近租起了房子,以便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
家长的过度关注以及学校一个接一个的考试,让同学们变得患得患失,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哪里还能感受到快乐。“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累。”李怡心的父亲李炳亮说,作为一名家长,他深知孩子们身心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他说,去年农历大年初二他去单位值班,单位对面三楼新东方学校的培训班正在上课。他问了几位在门口等待孩子的家长,才知道因为报名者太多,这些学生只好被安排在春节期间上课。他当时就问其中的一位家长:“大年初二,给你双倍工资,让你去上班,你干不干?”那位家长连想都没想答道:“不愿意。”“你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怎么强加到孩子身上?”
李炳亮认为,在考学这种功利的目标下,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因为这关系到能否上一个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分数同样也是老师的命根,不仅与工作奖金挂钩,还关系到教师的尊严,评价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也往往是学生的成绩;分数对于家长来说更是命根,因为这关乎孩子的未来。孩子犹如一块豆饼,面临被家长和老师、学业课程上挤下压的境况。“长此以往,孩子怎能不出问题?”
除了学业,还应关注什么?
李怡心说,“我不排斥高考,但是不能太强化考试的作用、强化分数作为衡量我们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人本的作用。甚至为了考个好分数,去拼命挤压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休息时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她认为,教育应该更重视人性的培养,比如善良、正义、宽容等。“至少要童年快乐,大家还可以学习一些各自感兴趣的东西,管理也应更人性化一些。”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薛彦华教授指出:“现在,学生们学习确实非常辛苦,晚上十一点钟之后才能上床休息,第二天早晨却要五点钟起床。这种消耗战在短时期内可能会出成绩,但长久的睡眠不足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以健康换成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她认为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应该提高,教育者的情商与智慧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是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而不是靠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提高成绩。这样,孩子也有自主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幸福?河北友爱医院心理科主任李少成认为,首先,教育者要给孩子带来舒适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关注。其次,孩子学到知识之后能够应用,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价值感。
“这本书给家长及教育界提了个醒。”李少成说,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完好、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成绩五方面应该相辅相成,否则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教育效果。“作为家长和老师,如果爱孩子,应该给他足够的尊重和自由以及表达意愿的机会,帮扶他成长而非替代他成长。”
李炳亮也指出,家长功利化的期望值有待于矫正,“过高地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是爱而是自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