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 三方共赢
校企共建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企业欢迎

本报讯(记者方素菊)5月27日上午,在保定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学术报告厅,拿到学校授予的“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牌匾的一刹那,华夏典当行的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海斌满意地笑了:“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我们企业开通了一辆人才培养的‘直通车’,我们非常欢迎。”
同样高兴的,还有该校党委书记李朝秀,当天,他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华夏典当行、保定标正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地质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可以到这些单位实习,工作表现优秀者则可被优先录用。“以后,我们在教学中要问计于企业,听听他们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对教学活动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内容作出调整,从而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用人单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培养错位的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饱受质疑,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的学生要想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都必须过硬。”李朝秀说。为此,长城学院从办学伊始就把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善于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理论性和一般性教学实习外,更重要的是突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离不开社会力量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创办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十分必要。“过去,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很少改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到用人单位,缺少实践经验,上不了手。”通过签订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协议,让学生到单位实习,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学习,同时,学校还定期派老师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各类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
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同样受到企业欢迎。“按照传统方式招聘来的毕业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学习企业的文化及先进技术,导致人才上岗时间与人才需求形成较大的‘时间差’。”在签约现场,与会企业纷纷表示,随着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每年对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却可遇而不可求。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企业效率和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有效举措。
据了解,针对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深入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逐步形成了一套从“入口”到“出口”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努力为毕业生求职铺就轻松路。学院确立了“依托行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以地质为特色,工科为主体,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形成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设置职业实践学期等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了国际合作与科技处,扩大国际合作,为学生打通出国留学的渠道。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他们还举办了多场大学生招聘及双选会。而这次成立的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就是依据用人单位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实践,通过定向培养,实现大学生定向就业。
加载中,请稍候......